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24 00:07:01| 人氣1,69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登上青銅的頂峰,走進「鐵器時代」(華中12-2製模、鑄造成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一塊塊的模組modules,構成一整套模具mold。)


  回到春秋末期,湖北大冶的銅綠山。想像一下吧,當初應該是這樣運作的:


1. 製模、鑄造成型
一般的器具,用「陶範法」(合範法)製作陶土(黏土)原型就可以了。先雕刻器物的原型,翻製內外模組各幾塊(內泥模、外泥模),最後把鎔化的青銅澆鑄成型。

黏土原型(prototype)價廉物美,又能重複使用,很有實用價值。如果想追求藝術價值,黏土原型卻不算頂理想。黏土不可能雕刻得很精細,而且模組與模組之間的接合處,難免有些縫隙,會留下鑄痕。

楚人好聰明,改用蠟原型(「失蠟法」)或鉛原型(「漏鉛法」),能鑄造複雜的紋樣,產生光滑細緻的鏤空精品,連現代工業都望塵莫及。失蠟和漏鉛法都是一體成型(採用完整的內模和外模,不是分成幾塊模組),所以沒有鑄痕。

「失蠟法」是尖端工業,必須仔細解釋解釋:
﹡製作一個「比成品略小」的黏土模型(內泥模)。
﹡在內泥模上面塗一層蠟(蠟原型),這蠟原型真好用,可以雕刻繁複的形狀或花紋。
﹡蠟原型雕刻完成以後,在上面反覆地澆淋一層泥漿(黏土和水),它就會逐漸加厚,形成外泥模,把蠟原型包裹起來。
﹡鋪一點耐火材料,例如耐火的砂石粉,加熱烘烤。
蠟原型遇熱,會熔化並且流出來,產生一點空隙。
﹡現在,你得到一個堅硬的模具了:內層是比實物略小的內泥模,中間有一點空隙,外層是比實物略大的外泥模。瞄準內外兩個泥模之間的空隙,注入滾燙的液體青銅。冷卻以後,就出現一個與蠟原型完全相同的精品。

這兩套模具,有什麼區別呢?
1. 「陶範法」用陶土原型,「失蠟法」用蠟原型。陶土原型能刻粗略的紋樣,蠟原型能刻精密而複雜的。「失蠟法」能鑄造含有鏤孔(透空、鏤空)的裝飾,產生複雜而精細的結果。有些專家認為,楚人採用的應該是「漏鉛法」。無論是「失蠟」或「漏鉛」,他們鑄造銅器的技術登峰造極,領先中原各國和全世界。

2.「陶範法」塊壘成型,採用幾塊內模組、幾塊外模組,成品上會出現鑄痕。「失蠟法」一體成型,採用一個完整的內模型以及一個完整的外模型,所以成品上沒有鑄痕。


  這座銅禁(放酒器的小茶几)長一公尺。銅梗支撐著幾層透空雲紋,十二頭龍攀附在「茶几」四周,另外有十二頭蹲著當「茶几」腳。

  這也是銅禁。素面的禁身(簡單),與多層透雕雲紋形(複雜)形成鮮明的對比。楚人掌握了青銅材料的物性,懂得駕馭各種形式因素,這才能塑造「失蠟法」的大件精品。
  

  簡單的成品只需要一套模具,叫「渾鑄法」。至於複雜的成品嘛,必須動用「分鑄(分範合鑄)法」,製造幾套到幾十套模具。

舉個分鑄的例子。有座建鼓的構造真複雜啊,八對大龍盤繞在青銅鼓座上,許多小龍又攀附在大龍身上。這個龍群有廿二個鑄件,十四個接頭。所以必須用「分鑄法」鑄造一個主體(座體)、一群龍和一些附件,之後再接合起來。
  

  再舉一個更複雜的例子。有一套64件的「曾侯乙編鐘」,重達兩千五百公斤,這已經夠驚人了,再加上鐘架、橫樑和立柱之類的青銅附件,總共有五噸重。這…楚國的銅產量傲視天下,難怪楚莊王敢問九鼎有多重,並且揚言:「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他講的是實話。楚人受夠了中原政權的壓迫和歧視,又酷愛音樂,就自己動手創作啦。九鼎大約八百公斤,楚人硬是造出三倍重的編鐘組。

何必浪費青銅,去鑄造沈默而呆板的九鼎?它又怎能代表國家的權力呢?賞心悅目、音樂悠揚的編鐘,才能述說長江流域的繁華,象徵國家的權力!  
  

  這不會是嘔氣吧,光是其中一件甬鐘,就有國中生那麼高(1.4公尺),重兩百零幾公斤,是全球最大的樂器!鑄造這些大傢伙,得打造一百多塊模組,再動用大熔爐和高溫熔爐來分範合鑄。熔爐的鼓風設備,可不是普通的強勁啊。


2. 熔接成品
造好一些成品,最後拿銅或錫當焊劑,把這些成品聯結起來。接合的技術有鑄接、大焊(「銅焊」,接合銅製品)、「小焊」(接合鉛錫合金)、鑄後焊接(鑄銲)、鉚接、插接、套接、鑲嵌、子母扣連等。無論怎樣的成品,非把它接合起來不可!

台長: 魏筱玉
人氣(1,69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Reishi
因為報告需要而搜尋到您的網頁,能否將﹝合範法﹞部分放在報告上呢?
我會註明出處以及您的名字。
2008-12-27 18:39:16
魏筱玉
你可以使用,謝謝你告知。
2008-12-29 10:50: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