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 以西結書17~22章
當東方遇到西方,閉塞的清廷固守著農業文明,跟積極擴張的工業文明短兵相接,根本沒招架不了。1840年鴉片戰爭,1850年太平軍舉事,1860年英法聯軍,外力步步進逼,國內動盪,這個古老的帝國快要傾頹了,慈禧只好聽聽大家的聲音。
從1860年代開始,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不斷地建議並且促成了「自強運動」(又叫「洋務運動」),建立現代化的軍事和民生工業,並且改革內政,號稱「同治中興」。
李鴻章和曾國藩採納各方面的建議,爭取朝廷的同意。實際建議、籌畫和執行的是在奏章掛車尾的中層官員,其中丁日昌是一個主力戰將。李鴻章稱讚他「洋務吏治,精能罕匹」(精通洋務和內政,沒幾個人比得上)。去英國出使、被保守派打得滿頭疱的郭嵩燾認為,朝臣對西化運動都是無知的,只有李鴻章、丁日昌和沈葆楨三個人真正懂得。
★ 喜歡讀書,學歷不高
丁日昌並不是朝廷要員,也沒有輝煌的背景或學歷。他在一個窮困的廣東家庭長大,從小喜歡讀書,同鄉叫他「神童」,但是不過考取秀才而已。實際上,這是個博學而懂得應用的人,惠州和潮州的道台李璋煜看到他的文章,立刻把他延攬到幕府(智囊團)裡。
土匪圍困潮州,丁日昌提出堅壁清野和其它的妙計,抓住他們的首腦,這個軍功\讓他升任江西萬安的知縣。後來調到盧陵當知縣,正趕上太平軍來進攻,那時農民匯集成一股洶湧的怒潮,單薄的守軍不能抗衡,縣城失陷了。
兩天以後,太平軍的主力撤出盧陵,去攻打武漢,丁日昌趕緊派敢死隊員混進火藥局,引爆炸彈。只聽到轟隆隆的巨響,冒出一陣陣的濃煙,夾帶著飛騰的屋瓦。太平軍慌亂起來,守軍趁機攻進城裡,把縣城收復了。
★ 最棒的父母官
不過,清廷還是根據「縣城失陷」的記錄,把丁日昌革職了,並且要求他賠償縣府的損失。這一點實在是冤枉,他是最棒的父母官,由於出身貧寒,很瞭解百姓的痛苦。在萬安頭一次當知縣,沒多久就被挖角。縣民苦苦地挽留卻失敗了,幾萬個人簇擁著給他送行。
因為太優秀了,到處被借調或徵召,有時候幾個月就換一個崗位。每到一個崗位,都在公餘考察當地的習俗、環境、山川形勢、施政的得失和百姓的需要,立刻進入狀況。凡是對國計民生有利的法規,都鍥而不捨地爭取;錯誤的作法,即使已經實行一百年了,仍然雷厲風行地糾正。不但論述能切中時弊,做事情更是明快、務實而幹練。
官府應該妥善地處理訟案,否則老百姓最吃虧。丁日昌先把舊卷宗歸類整理,調進臥室,經常翻閱\到深夜。每次開庭審理以前,先仔細地看看訴狀,如果與舊案件有關,也參考舊卷宗的內容。這樣用功下來,在審理的時候很快就能掌握案情,結案的效率極高。不清楚或不能採信的案件,當場發還;不嚴重的爭執,勸當事人和解;親戚之間的糾紛,轉給公親處理。
有些人跟書記官勾結,提起告訴卻不審理,故意讓假告訴堆積如山,藉以拖延正常的案件。丁日昌規定,所有的告訴都要限期審理和結案,假告訴頓時消失了。他到萬安一個月,堆積的訴狀就處理完畢了。後來去江蘇,兩年之間清理了27萬宗積壓的案件。此外,他也禁止差役勒索百姓,差役再也賺不到油水了,都想改行。
他注重社會風氣和教化,鼓勵大家過儉樸的生活,查禁煙毒和黃色的書籍,懲治神棍和流氓。清代的科舉制度採用空洞的八股文,學生不再重視學問,書院也流於形式。丁日昌極力地培養人才,自掏腰包重建了一間燒毀的書院,又創辦「龍門書院」,資助清寒的學生,聘請優秀的老師講授六經和三史,鼓勵學生寫論說文,注重實踐。
★ 創設「炸彈三局」
這麼優秀的知縣,竟然被革職!當時曾國藩正在安徽率領湘軍作戰,39歲的丁日昌投進他的幕府。第二年,曾國藩派他去督辦廣東省的軍火,在廣州市郊親自設計、監製了36尊短炸砲(迫擊砲的初型)和兩千多枚砲彈。這批武器發揮了威力,讓廣東的清軍所向無敵。
一年以後,李鴻章借調他到上海,創設「炸彈三局」,製造能容納80磅炮彈的開花砲和田雞砲。淮軍用這些傲視上海的火器,打敗了太平軍。丁日昌不僅製造軍火,還參加軍務,在進攻無錫的戰役裡,親手撚了開花砲轟城。
同時,也辦理對外的交涉。清廷用外國人組成的「常勝軍」來打擊太平軍,待遇是正規部隊的三倍,又握有最新的武器,對中國的國防造成威脅。現在太平軍已經孤立無援,李鴻章想解散「常勝軍」,英國人不答應。李鴻章派丁日昌承辦,他把握時機,明確果斷地協調,並且勤快地奔走,順利地解決了這個麻煩。
★ 江南製造總局(軍工建設)
到達上海(41歲)那年,發現太平軍已經走到強弩(ㄋㄨˇ)之末,外國侵略者更可怕。他們用「船堅砲利」的長處來挾制中國,我們必須學習這個長處才能抵禦。
傳統的手工生產鑄造不出近代的軍火,舊式泥爐煉不出高韌度的鋼鐵,泥模鑄不出光滑均勻的砲膛,必須改用機器來生產。所以他上書李鴻章,建議設立「夾板火輪船廠」,產製近代的輪船和槍砲。
他在上海接觸外國人和機器工廠,並且詳讀王韜的《火器說略》,用自修的方式認識了車床這些生產工具,以及近代槍砲的製造原理和技術。
42歲那年積極設法,在上海收買了設備最先進的美商旗記鐵廠,合併原來的「炸彈三局」,又接收容閡從美國採購的機器,成立「江南製造總局」。這是清政府設立的第一家而且是規模最大的近代兵工廠,製造輪船和軍械,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誕生了。
丁日昌以蘇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製造總局」的第一任督辦,擬訂了經營大綱。他留用一部份的外國技師當老師,培訓本土的人才,並且研製替代性的原料。總之,設法爭取技術和原料的自主,以免被洋人控制。
★ 第一艘蒸汽輪船
「江南製造總局」的大部分設備是造船機器,該怎麼造槍砲呢?丁日昌說,製造的道理是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眾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孫。」(只要有製造機器的機器,就可以舉一反三,做出其它的機器。)
他要求技師考察這些造船機器的圖說,觸類旁通,製造了三十幾台槍砲機器,開始生產槍砲。曾國藩試用了一批槍砲,認為不輸給外國貨。
後來,丁日昌想盡辦法,擴展「江南製造總局」的生產能力,開始進一步製造輪船。45歲那年,中國第一艘明輪蒸汽輪船「恬吉號」下水並且試航成功\,上海市轟動了。這艘輪船長185尺,寬27尺,馬力392匹,排水量600噸,裝砲九門,跟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同期所造的「清輝號」相比,速度快性能又優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