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g/i/ginny8n/content/20051205/17/1261776518.gif)
這是心理的不景氣。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 著作《想做的事就去做》中,描繪日本的狀況,跟台灣其實很類似。他寫著日本三十五到五十歲的上班族就像是迷途羔羊,工作提不起勁,生活過得亂糟糟。
這種低迷的氣氛擴散到三十到三十五歲間,無奈、虛脫的憂鬱症若遍及最旺盛的日本勞動力,到時候政府祭出再多振興景氣的政策也將無濟於事。
且聽聽看一群台灣的年輕人,是如何形容自己的處境:
「一言以蔽之,就是四個字:出道太晚,」二十九歲、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李恆宇,花了七個月才找到第一份記者工作。
「我們是什麼都趕不上的一代,」一位即將到美國柏克萊攻讀MBA學位的二十六歲年輕人說,台灣幾次可以爆發的機會,像房地產狂飆、股市萬點、網路潮、科技新貴,他們統統都沒機會參與到。
同時認為:「我爸媽現在供我出國念名校,一年一兩百萬台幣,我將來恐怕無法這樣栽培我的小孩。」
二十八歲,正要進入交通大學資管所就讀的袁緒杰也有感觸。
他說,父親那一輩,隨著歲月的成長,會慢慢累積財富、社會地位,小孩也一天天成長。
他回憶小時候爸爸騎腳踏車,換摩托車,之後換小車子,再換大一點的車,房子也是一樣,從小房子換到大房子,基本上人生就是會不斷水漲船高。
但是,他自己對未來就不是這麼明確了。「一定可以隨著歲月,不斷累積財富、地位、家庭、穩定?我要打一個大問號,」
「以前說三十而立,現在三十歲可以照顧好自己就很好了,」袁緒杰說。
過去三十歲的人好像可以看到一個具體目標,往前衝衝衝,現在三十歲的人,往前看卻茫茫茫,往後看更覺得未來的人,可能更慘。
為什麼台灣的青壯年齡層,會出現這種集體焦慮?這種心態對這群人的未來,還有台灣的未來,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分析起來,目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可說從小就是在台灣經濟起飛下成長的一代,大多數從小衣食無虞。
因為沒有經濟壓力,父母與國家對這個世代的教育投資,可說比以往世代高出許多。
然而這群台灣五十多年來第一代備受呵護栽培出來的天之驕子,卻不幸碰上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最低報酬的年代,讓他們淪為「 高投資,低報酬」的一代
高學歷、高視野,連帶也拉高了這一代的期待。
但卻碰到大環境的不景氣,工作難尋、升遷變得更困難。
高期待碰上艱困的環境,也使這個年齡層的焦慮感提高。
三十歲上下年齡層的焦慮來源,除了是台灣本身機會愈來愈少外,另一個焦慮來源是大陸甚至東南亞的崛起,排擠到他們的生存。
遍訪許多行業,例如科技業、傳統製造業、廣告業,許多負責人都明白透露一個訊息,未來工作機會成長會大部份在大陸,台灣成為總部、備援單位後,雇用員工數量成長有限。這麼殘酷的事實,已經是台灣年輕人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
文章定位:
人氣(24)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