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自己的幾篇文章,看起來好像自己在愛情上多麼得心應手,其實事實正好相反,現在的自己,不過是比較會去做自我觀照的功課罷了,自我觀照之後,想想自己的反應和應有的反應,想想與我互動之人的反應和造成反應的原因,然後自我反省,這樣的功課對愛情有幫助,對自我的未來也有幫助。
這個網誌是因為我的寶貝而開始,當然書寫的多半就跟愛情有關,敘述的也多半是鴛鴦蝴蝶的旖旎故事,不過,我想人的生命中還是有很多與愛情看似無關的事物,它在人的一生中會如何發展,卻是緊緊扣著一個人的愛情觀的。
今天晚上,寶貝從「娘家」返回自己的租屋處,打了電話來,音調中明顯的不是甜膩,反而有些正經。我直接了當的問了:「寶貝,妳怎麼了?心情不好嗎?」
,面對這樣的問句,一百個人裡頭有99個會用自己的直覺回答:「沒有啊!」我會這樣,寶貝也不脫俗。
我精心挑選著較沒有殺傷力的音調繼續追問,只希望能分擔一些她的不愉快,顯然的,這樣的不愉快已經讓平時甜孜孜的寶貝無法勝任甜美這件事。她也努力的在保持自己的「平靜」,我知道;而直覺反射能力會催促我儘快找到答案,好安慰這個重要的人,我也知道,但是,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會是不愉快的收場,我更知道。
因為心情不好的一方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影響到自己在乎的人,有時候只是沒來由的焦慮,或是來自於自己心中的猶豫(不管猶豫著什麼,人的腦袋有大半時間都在杞人憂天或是胡思亂想的不是嗎)但這樣悶下來的人卻清楚明白,那個殷殷關切的人是因為愛,因為在乎,所以開始追問,開始擔心,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什麼都不想說,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想獨處、想逃開這樣的關懷。
動力源自於無法讓自己心情迅速好起來,來報答對方關心的內咎感。
安撫的一方希望自己有能力讓愛人趕快好起來,竭盡所能的想辦法,追問、安撫、耍冷賣乖、彩衣娛親,卻屢屢得到反效果,因為心情不好的人心情更不好了,甚至把「不要吵我」、「那是我的事」、「不關你的事」或「走開!」都說了出來,製造一場冷戰。
安慰的人心寒,被安慰的人心酸。
其實兩個人都沒有錯,錯在急,錯在在意,錯在愛。
錯在沒有給自己和對方多一點空白。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想把愛人快樂幸福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這是好的,卻也容易出錯,因為沒有一個人「應該」因為另一個人而立刻從悲傷或不愉快中好起來,更不「應該」因為自己以外的人而活,而快樂或悲傷。我們「可以」受影響,因為我們在乎這個人,所以會受影響,但「為了讓對方鬆一口氣而使自己好起來」卻不是一種理所當然。
談過戀愛的人應該都會有這種「心理對話」吧!
在一陣追問安撫之後,心情不好的人更不好了,安慰的人脾氣上來了。
OS:「我現在不想說話,不想聽見你說親愛的或寶貝你怎麼了,我只想靜一靜,等一下我會讓自己好起來,我想試試,而且我現在真的沒有力氣去跟你甜言蜜語,對不起。」
OS:「為什麼我這麼愛你卻無法使你變快樂?我做不到嗎?還是你不夠愛我?」
OS:「夠了,不要再逼我了,我也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我更不想看你這樣!」
OS:「我已經低聲下氣苦苦哀求了,你還笑不出來,所以我不夠好,你也不夠愛我。」
OS:「不要再問了,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我靜靜就好了!」
OS:「為什麼要走開?你不要我了嗎?我的地位在你心裡就只有這樣嗎?」
……
以下我不必再演練了,這樣的故事在我的感情生活或是親情生活中已經演練過不下數十次,甚至百次,結論都一樣,不是吵架,就是冷戰。
我自己當過悶下來的那一方,也當過安慰人的那一方,但多半是安慰人的那一方。
當自己在乎的人想靜一靜而走開之後,因為自己的安慰得不到既定成效,往往受到心魔侵擾,把一切歸咎到對方不夠愛自己,因此「恐懼」油然而生,彷彿這次失敗後,證明了兩人不適合相愛(仔細思考,這多荒謬)巴不得立即從對方身上得到一個擁抱或微笑當作戰利品,好證明自己被愛著的價值。
當然,安撫這勢必再次心寒而受傷,因為從來沒看清自己在焦慮的情況下給了對方怎麼樣的壓力,完全沒有反問自己「憑什麼兩個人相愛就一定要因為你的安撫而立刻快樂起來?那麼,在對方和自己相遇之前,在自己不是對方的愛人之前,或者自己不再是對方的愛人之後,他要怎樣面對自己的生活?」
人常常犯了「我們應該是彼此的一切」的錯誤認知。
停一停,將心比心之後,答案就會出來了。
問題癥結在於掌控一切事物演變的慾望,而最難的,是說服自己「不是另一半的一半,硬是要當自己是另一半的全部」是一種過度自我膨脹的錯誤觀念。
心魔一做亂、鑽牛角尖起來,兩個人都會更不好受。
其實,只要陪著就好,就算他想靜一靜,不要你在旁邊,至少知道你支持著,這樣就是最好的陪伴,一切等風雨過後再來溝通,才會更好,兩個人才會真正的成長。
今晚,我這樣勸自己,我知道寶貝知道我陪著,就好,至於心魔,我自然有能力撂倒。
文章定位:
人氣(141) | 回應(3)|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