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啦,先说说TP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T的说法,最早来自台湾的女同志运动。
台湾一直奉行儒教,是个传统文化力量非常强大的地方,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最初浮出水面的女同志,是一些举止打扮甚至思维都非常男性化的女性,这些人,自称为T。T是英文Tomboy的缩写,Tomboy原意是“男子气的女人”,本来并不只是用于形容女同志,但是T被台湾同志用来指代那些男性化的,或者扮演男性角色的女同志(也就是“显性的”女同志)以后,很多人都歪曲了Tomboy的真实词义。
而P,就是婆的意思,原意是“T的老婆”,显然是一个附属的名词。最初定义的P,就是那些爱上T的女人,她们中固然有同性倾向的女性,也不乏双性倾向和异性倾向的。但是这都不重要,只要她们(表面上)爱上了一个显性的女同志,那就是P了。相对于T的男性化,P就是有着传统的女性言行举止和思维的女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的女人”。(由此可见为什么许多T恐惧P的“回归主流”。)
所以说,T这个词最初是一种男性化的存在,T模仿的是传统社会中的男性形象,TP关系也是模拟的两性关系。
发展和演变
时代在进步,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在发展,主流社会两性差异在缩小,女同志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初的TP定义遭到颠覆。
首先是T的定义,最初的T一定要满足“男性化”的要求,所谓的“铁T”甚至穿男士内裤。她们靠群体认同来巩固这种文化,所以聚会中的T必须像男人一样抽烟,喝酒,为了女人打群架,以显示她们的“男性气质”。如果一个T不那么男性化,她就会受到歧视。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一些不那么男性化的T也开始被接受,“娘T”的说法出现了。所谓的“娘T”,也就是有较多女性气质的T。
然后又有一些女同志,不认同那些约定俗成的TP角色文化,她们不认为自己属于T或P中的任何一个,这些人被称作“不分”。我始终认为“不分”属于TP文化,即使它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反抗TP文化,但最后还是被同化了。
TP文化流传到了大陆,可能因为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很快被接受,在大陆演变出许多种名词,例如纯T,纯P,外T内P,外P内T,不分偏T,不分偏P……然而众说纷纭,如果你现在去调查一下网络上的女同志,你会发现每个人对这些名词的理解都不同。
但在我看来,这些名词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要做女同志,你就必须分类别,找角色,然后在你那个位置上,守你的本分,找你的对象,谈你的同性恋爱。
分析
可以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两性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意识越是强烈,同志中间分角色的意识就越是普遍。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大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意识。发达国家的同志运动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分角色的过程,然后随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慢慢的她们会发觉这种分类毫无必要,本质是对两性关系的模仿。
我在说出这些看法的时候,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反驳,比如有人说,有的T天生很“男人”,并不是模仿男性,你怎么说? 我说,所谓的“很男人”,是谁定义的?怎样叫很男人,怎样才叫很女人?无非是社会文化加给人们的观念。一个别人看起来很男人的女同志,只要她认为自己是个女人,不扭曲自己的身心,那就是自然和健康的。如果她喜欢T这个字母,要称自己为“T”,那根本无所谓;但她要是受了TP文化的影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女同志非得找个代号不可,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人说,TP不是模拟两性关系,只是一个代号。我说,那干吗不叫ABC不叫XYZ?关键是为什么不是三个英文字母或者四个,五个,而是两个?稍微了解一下TP这种叫法的来源,就会知道这就是在模拟两性。T=男性,P=女性。
还有人说,我和我老婆(老公)相处得很好,我们根本不像那些随大流的TP,把角色分的那么清楚,我们是分的不那么清楚的TP。我说,既然分的不那么清楚,那还分什么分?只是为了迎合这个“圈子”里的“规矩”而分?为了和同志朋友集会的时候能名正言顺的说一句:“这位是我的TT(PP)。”?
小结
我为什么这么反感TP文化,因为我耳闻目见了太多太多的同志朋友受到这种文化的戕害。
首先从个体来说,T和P必须分别符合各自的标准。只要做些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标准其实就是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标准:要求T坚强,可靠,有经济实力,要会宠P;要求P温柔,顺服,要依赖着T。(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这样的!”,也许你不是,但这个文化就是这么宣传的,别说你没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却要用一个字母去概括她,要求她,你说残忍不残忍?
其次从关系来说,T和P必须是一对主动和被动,强势和弱势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和性方面,特别明显。那些不被碰的T,唯恐自己成了被动方,居然连内衣都不肯脱。但要知道即使在两性关系中,男性也不是完全的主动方,何况男性在主动性行为中能获得快感能达到高潮,T则根本不可能,所以T的主动其实是放弃性的互动。(好,也许又有人说,我们没有主动和被动,强势和弱势之分,那我说你还分什么TP?只是因为一个是短头发,一个是长头发?还有人说,我是纯T,就是不能被碰的。我说你那是心理障碍,要么就是性冷淡,别告诉我是柏拉图。还有的T说,我可以达到心理高潮,我的手指也有高潮,这……我无语了。)
在很多TP关系中,T被要求“不可软弱”。但是,作为一个人,无论其男女,一些本质的东西是普遍的,男人也有软弱的一面,也有对女人撒娇的一面,为什么TP文化中对T的要求居然是不可软弱不可撒娇?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T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男性而感到自卑,和由这种自卑而引起的矫枉过正。一个男人无须通过“不软弱”来证明自己是男人,而一个T却害怕因为“软弱”而失去“男性气质”。
于是一个T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性气质”而不对女友表现出“很女人”的性格,很多P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女友表现出“很女人”的性格。但是相爱是对彼此的坦诚和信任,就是能在对方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和试图去了解真实的对方。TP这种形式上的恋爱关系,恰恰和恋爱的真意背道而驰。
中国有那么多女同志,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每对感情的关系都不同,居然能够用两个字母来包括,其间压抑了多少真实而独特的人性?实在是可悲。
补充
西方一些国家的butch和femme并不对应T和P。
就好像说你比较男性化,或者比较女性化,只是你性格的一个很笼统的侧面,并不代表你就必须扮演某个角色。
每一对恋人喜欢用何种方式相处,是私事,咱本来就管不着,你柔弱,喜欢坚强的人也好,你坚强,喜欢柔弱的人也好,都是个案。而TP却是种大众文化,咱扯的就是这种大众文化,而不是你的个案。
不过,我认为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的柔弱不坚强,完全的坚强不柔弱,完全的主动不被动,完全的被动不主动的人。你和你女友要是以一种模式相处,我敢打赌你们会忽略了去探索对方更多更深的性格。
至于所谓的喜欢在女友面前装男人的纯T,除了一部分是真正的易性癖,极度渴望变性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小女生对小男生的模仿,等她们长大了自然会不再继续模仿。因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不会用这种表面的东西来强调自己的“男性气质”。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康的两性关系中,男女也不会把角色分的那么清楚。因为恋爱不是做角色扮演游戏。
有位同志说,以前她很反对分,她的一个朋友执意要分。过了几年,大家经历的事情多了,她也不那么计较分不分,她的朋友也不执意要分了。说明人是会进步的嘛。
所以现在我的态度就是,很反感分角色,但不反对喜欢分角色的同志分角色。如果你觉得这样舒服,这样融洽,你大可去分,随便你怎么分都行。但对于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顺受TP角色观的,和因为分角色而和女友处理不好关系的,最好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这年头,大家不都强调个性吗?搞TP多没个性啊,尤其是在找对象的时候,简直是拿着凹字去配凸字,完全忘了中国有几千个汉字哦。
我去过另一个女同志社区的聊天室,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里登入聊天室的时候要选择T,P和不分,T是蓝色名字,P是粉红色名字,而不分是绿色。
在普通聊天室里,多为16到25岁的女同志,蓝色和粉红色名字很多,绿色名字只有一点点;而在隔壁的成熟女性聊天室里,多为25岁到35岁的女同志,绿色名字很多,蓝色和粉红色名字倒成了点缀。
由此提问:为什么较为年轻的同志更注重分角色?
我想原因是:一来,TP分化对大陆女同志来说,不是一个由年长向年轻传递的过程,而是逆向传递。因为这种文化来自网络,年轻人对于网络的文化接受的快,而较为年长的人对于网络文化接受的慢。
二来,年轻人更在乎小群体间的认同(比如和同志朋友一起参加聚会的时候,TP分明,老公老婆喊得分外亲热,这就是一种女同志之间的自我认同);而较为年长的人已经脱离了小群体认同的阶段,到了社会认同的程度。她们大都有各自独立的思维和处世方法,不再需要通过同志集会来获得对同性倾向的认同。
三来,人的两性差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一个纺锤型,就是婴儿和儿童期性别差异不大,到了青春期差异开始变大,青壮年期达到最大,最后随着成熟和衰老又逐渐变小(我认为其原因是两方面的,生理的和社会的:生理方面,随着性激素的多少而变化,社会方面,随着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而变化)。所以,对一个年轻的,尤其是未参与社会活动的女同志来说,她要在生活中模仿表面的男性气质很容易;但随着她的越来越成熟,参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她的女性气质会逐步明显,而且随着思维的成熟,她也会意识到模仿男性气质是没有必要的。(易性癖不在此列。)
四来,在年轻的时候,建立恋爱关系更注重表面的模式(同性恋异性恋都是如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恋爱关系的深入,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彼此会越来越在乎对方的个性而不是属于某种类别的共性。比如对异性恋来说,可能年轻的男孩子更看重女孩子的表面,比如容貌是否美丽,身材是否窈窕,性格是否温柔;但一个成熟的男性会更注重女性的内在,尤其是选择伴侣,他会选择一个能够在观念上,性格上和自己有沟通有共鸣的人,而这时候外在就不那么重要。同性关系亦是如此,随着人格的成熟,会越来越关注恋爱对方的人本身,而不是她属于哪个角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