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Ⅲ:阿茲卡班的逃犯是部神奇的電影,
一個沒有看過羅琳小說,並且沒有看過電影Ⅰ與Ⅱ的我,
竟然只透過友人進場前十分鐘的先導解說,
就可以沒有礙障的融入整個故事。
也許,這套小說所偏重的本就是天馬行空的幻想,
電影故事只要順暢,人們就可以在一幕幕特效中得到滿足。
故事簡單,場景畫面綺麗,人們並不想從中得到什麼人生的論証,
我們透過作者的創意奇想就獲得平淡生活外的無限樂趣。
這樣的片子很成功,並且,也會期待有後續的發展。
The Day After Tomorrow,我想,這部片子全世界台灣最成功!
何解?因為我們給了它一個最富想像的片名。據說,對岸的華人,
將它直譯:後天。那是個慘烈的譯名。全對,但一點文化的、想像的美感都沒有。
嚴復曾達出過翻譯的一種標準:信、達、雅;在心裡,
我覺得,明天過後這樣的譯名,算得上是佳作,它讓人對故事帶著問號與期待。
但是,顯然高估了它的誠意…或者說,
我對自己面對爛電影的承受力做了過於樂觀的認定。
進了戲院五分鐘,就開始處於不奈的狀態,
這讓我想到了多年前在台中中山公園附近,
豪華戲院看ID4星際終結時不幸睡著的場面。
事後查証,它們是同一個導演編劇。
環保該是個深刻的議題;美國影藝界就如同自己的國家一般,
是全世界最強大的集團。但是,他們反省的誠意,與對劇情的鋪陳,
就如同美國政府拒絕簽京都議定書一般粗魯無文……。
它是用來獲取經濟利益的,它不是針對問題反省錯誤的,
它是絕對美國人中心的,它是空洞無味貧乏得緊的。
可能,這樣的論點過激:但是,我不怕說出自己的感受。
當然定位為災難型的娛樂片,用不著背負太多責任…
不過至少在科學理論的考據與科學現象的陳述得有個正確可信的表現吧?
當然,我沒有科學背景,對這電影此部分的不滿,也許真的只是情緒…
但這情緒是怎麼來的呢?無解……。
在片子裡少不了幾場灑狗血的畫面,
硬要來個男女之情、父子親情、朋友之情、醫病之情,唉…頭皮發麻,真想離去。
當然,我沒有走,也沒有睡著,因為,我是和友人一同前往…
--
我想改變我的眼神,
那麼,我得先改變我的心。
相由心生…也許,現在我的心正處於糟糕的狀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