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明治媽媽樂園
http://www.meijimama.com.tw/news/topic_detail.asp?no=12
小兒發燒不論是對父母或醫生來說,都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在一般小兒科日常門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病兒是因為發燒而被帶來求治的。而發燒也是小孩疾病當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
■ 發燒是身體發炎生病的早期徵兆
大部分的發燒是因為病原體入侵,跟身體作用後,體內產生昇溫素;這時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昇溫素影響,誤判而將體溫設定成較正常為高的狀況。我們身體會透過產熱(發抖等)多於散熱(流汗為主)來提高體溫。當昇溫素不再產生(自然病程例如感冒,平均約三天左右;或特定疾病得到適當治療後),體溫自然會回復到正常狀況。
發燒既然是一種正常應該出現的症狀,那麼我們為什麼又要想盡辦法退燒呢?這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高燒時,有利於某些細菌或病毒的加速繁殖。
二、對病人來說,高燒會使新陳代謝加速,導致體力耗損過度。
三、高燒常會伴隨一些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脫水、熱抽筋等。因此,有時候我們要想辦法來加以退燒。
■ 小兒發燒的常見原因
生病時常常會發燒,發燒的原因有兩種:
一、病原體入侵人體後,會被體內的白血球等殺死,而釋放出一些『致熱質』,這種物質可以刺激下視丘引起發燒。
二、白血球或其他身體組織也會因為抵抗病 原體而受傷甚至死掉,而這些碎屑產物也可以刺激下視丘而引起發燒。
對於小孩子來說,能引起發燒的疾病很多,輕的例如傷風感冒,嚴重的例如可致命的敗血症或腦膜炎等,但佔最多的還是呼吸道感染(即俗稱的感冒),而感冒症狀則以發燒最多見。普通所謂的鼻炎、扁桃腺炎、喉頭炎和氣管炎幾乎皆可包含在「感冒」這個病名之內。其次常見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有:尿道發炎、發疹疾病(如麻疹、德國麻疹和玫瑰疹等),胃腸發炎、脫水,以及預防注射……等。尤其是碰到持久不退的不明熱,更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 如何判定小孩有無發燒?
體溫要超過多少才算發燒呢?這很難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因為就像身高體重一樣,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正常體溫型態。不過一般公認的標準是,口溫高過攝氏37.4度(華氏99.4度),或肛溫在攝氏38度(華氏104度)以上,就可算是發燒了。假如肛溫介於37.5~37.9度之時,就應該加以注意了。
■ 退燒的方法
發燒時,首重水分補充。
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水,這時候可以給予溫或冷開水、果汁、葡萄糖水、去哄小孩進食。
減少厚重衣物,有利散熱。
如果發抖畏寒難受,至少在體溫穩定,不再覺得冷的時候,就應盡量減少衣著。
睡冰枕,可以持續吸收身體熱量。
溫水拭浴,藉水分蒸發散熱。但應注意:
(1)太熱的水,或整個人泡在水裡,都反而不利散熱。
(2)冰水、酒精雖然可以用來散熱,但是散熱過快,會使體表微血管收縮,不利於後續散熱,故一般情況不採用。
藉助藥物與昇溫素拮抗,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身體會減少產熱以及排汗散熱。
■ 體溫幾度才可以用退燒藥?
這就要問退燒是什麼目的了。發燒本身不會造成傷害,而且病程時間到了,自然會退燒。但是發燒會使人不舒服、畏寒、頭痛、胃口不佳、噁心想吐、睡眠不佳等;有些小孩子更會因此吵鬧不安、拒食,結果三天後,燒退了,可是小孩卻因拒食而脫水,爸爸媽媽也累倒了。所以退燒不是為了怕腦子燒壞,而是要讓病人比較舒服的度過這個病程;免得病好了,卻因為沒有進食,必須接受點滴補充水分。
因此,你當然可以依照一般的38.5度用口服退燒藥,39度用肛門塞劑。但是我更建議用小孩子的精神、睡眠、食慾等來作決定。精神好,退燒也好,不退燒其實也沒關係;精神不好、不吃、不睡,則可以按照一般劑量給予退燒藥物。解熱藥即鎮痛藥,即使沒發燒,我們也可以為了止痛(頭痛、酸痛、口腔潰瘍、受傷等)給藥。
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可以利用退燒的時候,判斷小孩病情嚴重與否。發燒不會讓整個病好的快些;只要藥物劑量適當、使用時間的間隔夠,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對人體有所傷害。一般口服退燒藥每四小時以上可以服用一次,以普拿疼(Tynenol)為例,每公斤體重每次使用10毫克。而肛門塞劑通常六小時就可以使用一次。塞劑一般不建議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小孩使用,因為他們體溫控制尚未成熟,可能過度反應以致體溫過低。另外也有少數小朋友,對一般劑量也會有類似情形,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醫師,依各人的狀況適度調節劑量。在比較大或體重較重的小朋友,也有可能需要較高劑量或縮短二次使用的時間間隔。
小兒發燒往往令父母心焦而手足無措,也是半夜帶小孩跑急診最常見的原因。但透過以上的解說,希望能介紹一些正確的觀念及處理方法,對每位為人父母者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