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漢先生五月十六日辭世的消息,讓我回想起曾和他一陣對談留下的深刻印象。
大約在一九七O年代,當時我剛進報社當記者沒幾年,桃園市大有路也剛剛開闢沒多久,黯無人煙,遠離市中心區,邱永漢卻在那兒興建大樓準備經營百貨公司,同時還建了幾棟堪稱當時桃園第一貴的住宅大樓,我十分好奇,打聽到有一天他將前來工地視察,立刻前往採訪。
七O年代的桃園市,最繁華的鬧區首推「大廟商圈」,商家沿著景福宮大廟週邊櫛比鱗次而建,銀樓、戲院、美食一家接著一家,而後便是從大廟朝火車站延伸的中正路商圈,那真是一個寸土寸金的紅火旺地。大有路位於虎頭山一帶,離傳統市區三公里,末端還設有殯儀館及公墓,居然「經營之神」會看好,真是誰也想不通的事。
我等到了邱永漢,不管跟在他旁邊的友人一再客氣提醒邱先生很忙,行程滿檔,緊緊抓住時機發問不休,難得邱永漢對我所提問題無一不仔細答覆,也口口聲聲以本家來稱呼我這小了他二十好幾歲的年輕小伙子,親切客氣令人難忘。以下就記憶所及,回溯一下當時我和他談得最多的街區規模問題。
「基本上,街道如果太寬,很難形成鬧區。像大有路這樣十五、二十公尺寬的街道才容易結市。小了交通容易阻塞,大了人潮不易形成。超過三十公尺、四十公尺寬的大馬路,人們不容易穿越,只能單邊通行,人氣不聚,熱鬧不起來。」這樣的觀念大大讓我驚奇,以前我一直以為唯有開更大的馬路地方才會更加熱鬧。
「兩路夾角的店面,因為可以吸納兩條路的人潮,是一條街裡頭最容易旺起來的土地,有機會買都市土地,一定要記得這個原則!」他說他在香港有七八百棟店面,大部份都是夾角地。這又大大顛覆了我的傳統思維,以前台灣的建築法規規定一樓店面必須留有騎樓供公眾使用,我一直認為台灣人稱為「三角窗」的夾角地因有兩個臨路的面,都得退縮留設騎樓,如此將造成私有面積的雙重損失,太不划算了,邱永漢卻換了另一個思考的角度看問題。
「已經形成鬧區的地方,基本上土地都非常的昂貴,發展及增值潛力有限,尤其站在投資的眼光來看,取得的成本太高了,未來再增值的空間頂多是一成兩成,或是三成五成,這樣的成長速度,和過高的成本一起拿來一算,其實利潤是有限的。相反的,只要選對了地方,投資一些目前看來荒無人氣之地,取得的成本非常的低,一旦發展起來,利益是幾十倍來算的。而且因為地價不高,同樣一筆預算可以買到非常多的土地,創造出來的利潤會比鬧區高出太多。」這是他選擇大有路的原因。他看準了大有路,理由是大有路屬新闢之區,取得的地價極低,而這個地方離虎頭山風景區很近,以日本的發展經驗來看,這裡未來會受到講究生活品質的人所熱愛,前景看好。
除了建百貨大樓,在百貨大樓的後側及對街還建了幾棟住宅大樓,是純住宅而非當年台灣盛行的住商、住辦混合大樓,即使一樓臨大馬路的店面也不做店面使用,而規劃成警衛室、公共花園和公用交誼廳,這樣的設計讓我有暴殄天物之感,而且,倘若一樓設有店家,大樓裡的人在生活機能上也更加方便,為何非得如此龜毛呢?
除了不准開店,其他不准的還多得不得了,任何住戶不准有外掛的招牌、外置的冷氣機、不准變更外部門窗洋台顏色形狀,更不准加設鐵窗…,想買一棟房子,所要簽署的合約書和管理規則像一本字典般厚厚好大一本,對台灣人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他的住宅大樓公設比奇高,買四十坪大約只能享有二十四、五坪的私人室內空間,每個房間都小小的,居然還留有佣人房,以及專供家庭主婦購買生鮮食材的工作出入小門,雖說空間利用高明,卻也價格高昂至極。他的解釋是像這樣和百貨大樓、學校、縣立公園比鄰之地,可以吸引來講究高品質生活的客層,他的住宅大樓一共也沒有多少戶,不愁賣不掉。
邱永漢從少年時期就嶄露了文學方面的才華,三十一歲便奪得文學大獎直木賞,棄文從商之後經營有成,在日本有人稱他經營之神,也有人稱他是最會賺錢的人。他因一度認同台獨主張一度成了台獨份子而自台灣出走他鄉,後來卻在國府策動下以「放棄台獨主張」獲得返台而成了國民政府宣傳樣板。種種改變,無寧是命運安排吧。近四十年前我和他的訪談故事,讓我最難忘的是他的謙和近人和誠懇認真毫無保留的回答一切問題,雖然他在大有路創辦的八百伴百貨最後數度易手,住宅大樓現在也無法堅持規定而被掛滿了各種招牌,但大有路果真已形成了桃園市熱門新商圈,車水馬龍不遜中正路老商圈了,四十年前他所提的觀點也大多一一驗證了其領先和正確性。
(本文刊於2012/05/28北美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