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薩簡介
最近《菩提道次第廣論》似乎越來越多人學習,個人雖然沒有這個福份/機會研習,卻有幸閱讀《入菩薩行論》,確實是非常好的一部論頌。許多人會覺得佛法難以入門,對於經典的文字感到害怕,那麼不妨從一些論頌廣釋下手。
以下是此論作者寂天菩薩的簡介:﹝出自印順導師所著《印度佛教思想史》﹞
近於「隨應破派」的中觀者,還有寂天,為南印度的搜羅史吒王子。為了避王位而到東 [P328] 印度,在般遮摩僧訶王處協助國政多年,才到那爛陀寺,從勝天出家。勝天是護法以後,斷任那爛陀寺座主的,所以寂天應該是西元六‧七世紀間人。據說:寂天從文殊聞法,編集了『學處要集』,『諸經要集』,『入菩薩行論』(頌)。寂天在那爛陀寺,平時表現得很懶散、懈怠,所以並不受人尊敬。但在一次誦經大會中,寂天誦出了『入菩薩行論』,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這才引起會眾的尊崇。後來,寂天到羯陵伽去住。末後,他捨棄了出家身分(過在家人生活),修秘密行。寂天的『入菩薩行論』,以發心、六度、迴向為次第。『學處要集』與『諸經要集』,也是以行持為目,廣引大乘經,也引「阿含」與「陀羅尼」來說明。在論師們專心思辯論諍的時代,顯然的表示了厭倦煩瑣思辨,而重視實踐的學風。寂天的思想,也還是屬於中觀派的。這三部論,我國趙宋時都己譯出。『學處要集』,法護、日稱等譯,名『大乘集菩薩學論』,題作「法稱造」。『諸經要集』,就是法護,惟淨等譯出的『大乘寶要義論』。『入菩薩行論』,天息!6蟯譯出,名『菩提行經』,題作「龍樹集頌」。三部論都譯出,竟沒有傳出寂天的名字!也許是寂天的思想,誘導學者重於實行,為學眾所接受,而義理方面,沒有獨到而不成學派的關係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