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以下文章內容真的讓我感觸蠻深的。因為,記得我在剛到馬祖當兵的時候,印象中好像是5月初我和幾位學長接到連長的任務,說必須要到他的據點進行軍械保養,由於當天下豪大雨,外面視線也就顯得特別的模糊,但是我們還是叫了計程車載我們去連長進駐地點,中途經過南竿的天主堂,突然有位老婦人向我們招手,然後她就拉開車門,趕緊進入車裡面,看到我和學長微微笑向我們說聲---「你們好!我可以搭你們的便車嗎?」當時她是用英語跟我們對話,但車上的司機和學長沒有人聽得懂,於是我就簡單的英語跟她聊了起來,她也很驚奇地說,「想不到馬祖阿兵哥也有人會說英語,而且說得這麼的流利啊!」聽到她對我的稱讚,害得我當場蠻不好意思的。
途中她跟我說她要去幫人家看診,我們聊了差不多10分鐘左右,下車前她微微笑親切地用英語向我說:「很高興認識你!希望我們有緣再見!」當我看她正要從口袋掏出錢時,我立即跟她說:「妳的車錢我來付就好!」她就微微笑跟我說:「謝謝你!」我也微微笑跟她說:「不客氣!」於是我就趕緊付錢給司機。在車窗外,我看著她瘦弱的身軀,拿著醫藥包和撐著黑色的傘,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實在是很難想像她已經快80歲的人,竟然這麼的熱心和親切,真的讓我不想忘記也很難呢!過了沒有多久,我和學長終於到了連長進駐的地方,但說也奇怪,當我到達這裡後,天空也就不下豪大雨,隨之而來,是涼爽的海風和濃郁的芒草香,聞起來真的讓我的心裡好舒服好溫暖啊!
說了這麼多,雖然時間已經過了好久,但每當看到我和她的合照,心裡就有說不出來的溫暖。今年(2010年)她也已經有91歲了,有空我一定會寫信給她,表達我對她的思念和感恩了。以下是她的故事和我和她的合影,謝謝你們的欣賞!
馬祖姆姆大家都愛她
石仁愛(Sister Madeleine Severens)
陳俊雄 專訪
●石仁愛小檔案(Sister Madeleine Severens)
石仁愛,比利時人,生於一九一八年,二十四歲成為天主教修女,畢業於比利時聖心高級護理專科學校、魯汶大學護理助產系。民國三十七年奉教會命飛抵中國大陸,先後在張家口、內蒙綏遠、江西等地天主教醫院服務,後為共黨遣送出境。民國五十五年又來台灣,先在台北聖若瑟醫院、金門宏仁診所服務,六十五年成立馬祖海星診所,從事接生、護理工作,迄今仍提供居家護理服務不間斷,而且從不收費,頗受當地居民敬愛,暱稱她為「姆姆」,並曾獲頒全國好人好事獎、模範老人和警老楷模等榮譽。自二十四歲踏上舊軍機飛往大陸服務開始,她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足跡遍及內蒙、江南、馬祖,好幾次還差點送命。民國十五年,初來南竿,從被拒門外到爭相依賴,二十多年來,她遍訪每一戶人家,接生了近千名小孩,照顧過的病患難以計數;「你好不好,姆姆來看你啦!」這句親切的問候,成了南竿三千居民最熱切的期盼。
在人口三千出頭的馬祖南竿島上,上至九十歲老人,下至四、五歲幼兒,提起「姆姆」,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因為在缺乏醫療資源的南竿,二十多年來,姆姆走遍每一戶人家,接生了近千名小孩,照顧過的病患難以計數,居民們都視她為守護健康的「媽祖媽媽」。姆姆,就是第五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石仁愛修女。
來自比利時的石仁愛,服務中國人的時間,已超過三分一之世紀;她的足跡遍及內蒙、江南、台灣,乃至孤懸海外的金門、馬祖。「這說來真是一個長長的故事,」石仁愛操著不十分流利的國語,眼光望向遙遠的窗外,娓娓道出與中國不解的緣份。
西元一九一八年出生的石仁愛,從小就希望當個以醫療傳道的神職人員。二十四歲時完成修女訓練的她,第一志願原是到麻瘋病橫行的菲律賓服務,但當時教會在中國大陸的醫療據嚴重缺人,便問她是否願意來中國;由於出發時間緊迫,只給她兩個小時考慮。
「中國?我連想都沒想過!」石仁愛笑說,那時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中國又陷入國共內戰的亂局,教會裡從中國回來的修女,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使她對前往大陸有些猶豫。但對著十字架上的耶穌,默默思考兩小時後,她想通了:那麼多要派往國外的修女,教會卻只問她一個人,看來她和中國真是有緣。
然而,石仁愛料想不到的是,這分緣份卻讓她身歷數劫,好幾次差點送命。劫難發生在來中國的途中,當時因交通不發達,會好不容易找到一架舊軍機運送神職人員;來送行的人看了看直搖頭,認為這架飛機不出事已經萬幸,但絕不可能飛到中國。
飛機失事 駕駛員當場死亡
果不其然,飛機從比利時出發後,走走停停,到了第三天,當石仁愛一行三十多人從大馬士革再起飛時,飛機突然一陣天旋地轉,倒栽蔥似地朝下直墜,駕駛員當場死亡,許多神父、修女手斷腳殘,身受重傷,而石仁愛卻幸運地毫髮無傷。
歷經一番折騰,民國三十七年春天,劫後餘生的石仁愛來到北平,隨即被派往張家口的教會醫院服務;沒多久,又轉往內蒙綏遠,支援另一所教會醫院。但半年後一天中午,石仁愛正忙著照顧病患時,一名同事匆忙跑來告訴她,共軍攻進城了,教會顧及年輕修女竹安,要她們立刻搭機撤退到北京。
由於中國的內戰日益擴大,教會體認到在大陸的服務難以為繼,便問她要留下來,還是轉往菲律賓服務?終可一償宿願的石仁愛,此時卻難割捨對中國人的感情,決定繼續留在大陸,並轉赴江西省贛縣的教會醫院服務。
然而,她前腳才到江西,共軍後腳便跟至,「共匪把醫院整個包圍了,數不清的槍桿子對著我們。」石仁愛回憶,在被軟禁多天後,共軍才允許外籍神職人員選擇回國或留下。這已是石仁愛第三次選擇的機會,而她再次決定留在中國,只因為「照顧需要我的人,比自己的生死更重要。」
此後四年內,她忍受著共黨不時的脅迫與騷擾,堅守護理工作崗位不搖,有好幾次,槍口就對著她的鼻尖,但「我沒有怕,最多是到天堂去;我喜歡和上帝在一起。」她笑著說,絲毫不以為意。
不過,石仁愛最後還是遭中共遣送出境。離開的時候,她哭得好傷心,她實在捨不得這裡的百姓,他們還有好多病痛,等著她去照顧,這一走,誰來幫助他們?她告訴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再回來服務。這個心願隔了十三年才實現,民國五十五年,離開中國時滿頭青絲的石仁愛,頭髮斑白地來到台灣。
當時,石仁愛已四十八歲,返回比利時的十三年內,她重進護理學校,接受進一步的助產訓練,技術和經驗更加成熟。她先在台北聖若瑟醫院服務七年,隨後由教會派遣。前往醫療資源十分貧乏的金門,與第四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羅寶田神父共事兩年。
民國六十五年,由於教會在馬祖缺乏神職人,而且馬祖的醫療資源比金門更不足,便問石仁愛是否願意去短暫支援,「來來是說一下下,沒想到這一下,就是二十幾年過了。」她哈哈笑了起來。
那時候,馬祖除軍醫院,沒有任何醫院、診所,民眾只有罹患重大傷病才能到軍醫院求治,一般疾病只好自求多福;更有甚者,當時軍醫院根本沒有婦產科醫師,生產多半仰賴沒有執照的接生婆,石仁愛專長正可發揮,她深覺自己來對了地方。
為了接生 常常兩夜未闔眼
到馬祖的第二天,石仁愛便提著兩大袋醫療器具,開始挨家挨戶的拜訪。由於馬姐極少見到外國人,而她又不懂當地福州話,國語也說得彆扭,當她對一名婦人打招呼:「你好不好?」對方竟嚇得拔腿就跑。之後,每個遇到她的人都像見了怪物,趕快把家門關上,態度非常不友善。
石仁愛並不氣餒,她決定改變戰略,把醫藥包換成糖果、餅乾、營養品,先接近小朋友,再藉由小孩的影響,漸漸消除大人的疑懼,取得民眾的好感。當居民知道她是個合格的護士、助產士後,有了病痛、有人要生產,便開始爭相找她幫忙。
早年馬祖還有宵禁,晚上一過八點,便不准一般人外出走動;而石仁愛第一次幫人接生,偏偏就在晚上。那時她得到消息,拎起醫藥箱便匆匆出門,也顧不得先申請許可,半路上被衛攔住,她一急,國語講得更不清楚,只好一直朝肚子比畫,後來衛兵半信半疑地讓她通過,還好到產婦家時,小孩還沒生出來。
第二天,石仁愛就跑到軍方司令部,力爭夜間通行證,以便隨時外出接生。由於全島就她一個助產士,她常須馬不停蹄地由這個村趕到那個村,而接生後還得照顧產婦和新生兒,連著兩夜未闔眼,是常有的事。由於她的辛勞奔走,以往靠著一把剪刀、一捲絲線的土法接生才不復見,也減少許多新生兒感染的不幸。
此外,由於馬祖靠海維生,討海人經濟不佳,為了多些勞動力,重男輕女觀念極深,溺斃女嬰的悲劇,時有所聞。有一回,石仁愛為一名已有六個女兒的產婦接生,結果第七胎還是女兒,她看到婦人和丈夫一臉悲淒,擔心他們暗地結束這個小生命,便陪著婦人熬了一夜,此後更天天去探視,才保住了小女孩。多年來,她更不斷教育、宣導,逐漸扭轉了民眾這種錯誤的觀念。
除了到府接生,石仁愛還在教堂掛起「海星診所」的招牌,產婦做產前檢查、老人量血壓、或一般人傷風感冒等小毛病,她都來者不拒,使得這小小診所常門庭若市。而她接生過、照顧過的人幾乎遍及島上每個角落,小朋友都習慣以方言的媽媽稱她為「姆姆」,久而久,連大人也這麼親暱地叫她。
無依弱勢者 全屬她「管轄」
最近幾年,,南竿島上有了公立醫院,交通也比較方便,民眾可以在當在找醫生接生、看病,也可以直接到台灣就醫,姆姆已不再接生,也減少了診所的工作;但她並未閒下來,而是將精神轉移給需要照顧的老弱病患,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這天她接受採訪時,正好要到一名甲狀腺癌病患家中進行居家照護。當她一進入房中,一股臭味迎面而來,幾乎令人作嘔;她卻毫不以為意,面帶笑容,扶起病患,為他擦澡、換衣、上藥,親切地問他:「老先生舒不舒服?姆姆明天再來,好不好?」無怪乎,病患的老妻會說,如果沒有姆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目前在姆姆「管轄」下的病患還有中風、腦性麻痺、眼盲、植物人等,她每天忙碌地四處奔波照看;許多人一聽姆姆來了,都掙扎著從床上坐起,緊抓著她的手,訴說這兒痛、那兒不舒服,好像抓了救生圈的溺水者,而石姆姆也總耐心聽著,安慰他們:「姆姆好愛你,上帝好愛你,你會好起來。」
安老院也是姆姆常去的地方,從最早六十多年老人到現在只剩下三人,只要有人病痛,無法自我照顧起居,石姆姆便每天去洗澡、餵飯、擦藥,陪他們聊天解悶。一名九十多歲的院民,就是這樣多次從鬼門關前被石姆姆救回來,有時姆姆到台灣,安老院的院民們還會像小孩似的埋怨:「姆姆好久沒有來啦!」
其實,不僅是病患、老人,只要是無人照顧的弱勢者,石姆姆都視為自己的責任。十七年前,一名婦人病故後,留下三個女兒,由於丈夫必須工作,無法兼顧母職,石姆姆便將最小的一歲半女孩帶回家來扶養,直到她可以照顧自己了,才送她回家。
前兩年,在馬祖等候遷返的一名大陸女子,懷有身孕,石姆姆也特別向軍方說情,把她接到家中照料,為她接生,還燉雞湯為她做月子;後來這名女子回了大陸,仍不時寫信來報告近況,信中她總是「媽媽長」、「媽媽短」地稱呼姆姆。
接生、照護 未收取一毛錢
尤其難得的是,石姆姆的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十九年來,她為人接生、居家照護,從未收過病患一毛錢,而她的經費來源僅有教會的微薄生活費及家鄉親友的捐贈;為此,她生活極為節儉,三餐都以土司麵包和咖啡果腹,偶爾個蛋,補充營養,對姆姆來說,冷凍水餃已是用來待客的大餐了。
正因石姆姆如此不計代價地付出,南竿島上的居民見了到她,莫不笑臉相迎,又敬又愛地叫聲「姆姆」;當她走在路上,無論公車、私家車、軍車,都會主動停下來送她一程,即使是計程車司機也都有默契:載姆姆絕不能拿錢。
當石姆姆得到醫療奉獻獎的消息傳到南竿,每個人都鼓掌稱慶,連說「應該的」;但石姆姆自己卻不這麼想,「我只是做了一點點,」她出小指、比著指尖說,「我只是跟著神的腳步,一步一步,學習做他為世人做的事。」
然而,就是這一份效法神愛世人的執著,使她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從青絲走到白髮,至今她的足跡仍不斷印在馬祖起伏不平、崎嶇的道路上,她的手也不曾從撫慰病患的工作中暫歇。她說,只要走得動,她就一直下去,「你好不好,石姆姆來看你啦!」這句親切的問候,也將在南竿島上不同的村落繼續響起。
*以上文章內容來自於: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立法院厚生會*
註:附上我在馬祖南竿當兵時跟她的合影,其照片如下所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