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公媽〈拜祖先〉〈圖/文陳南榮〉
春節是現代名詞,臺灣早期民間稱為「過年」及「新正」,新是舊的對稱,正是一月的古稱,所以臺灣「新正」的習俗,家家門上貼春聯,歲序更新,萬象皆春,長達半個月之久,從 正月初一 日至元宵節為止。所以有一首童謠:「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夠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請查某子,十三關老爺生,十四月光,十五元宵暝。」從這首童謠就可以明瞭臺灣人在春節從 正月初一 日至元宵節為止,這段時間裡該做什麼事呢?以下介紹如下:
1、除夕
除夕的節日是表示舊的一年要結束,從辭歲開始就是重要的戲碼。辭歲時要在供桌上擺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祭拜祖先,感謝這一年來諸神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來年平安,同時要在神案前排三堆橘子、二碗「春飯」,上面插一對「飯春花」,並擺上年粿及紅棗,一直供奉到 正月初五 。
至於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具感恩及全家團圓的重要意義。當天要貼春聯,即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側貼上墨香濃郁的春聯,以象徵萬象更新、春回大地,且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
五代時孟昶別出心裁在桃符上提了一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除了在門上貼春聯外,也可在室內外貼方形「春」、「福」等紅紙,有人還會將「春」、「福」等字倒貼,表示「春到了」或「福到了」之意。
另外,還要掛年畫,除舊佈新,傳統社會農村建築和室內布置無法與現在相提並論,為使新年帶來一些熱鬧喜氣的氣氛,在室內貼色彩鮮豔的年畫,也是過年的一件大事。除夕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以感謝祖先及神明這一年來的保佑,除夕夜,異鄉的遊子一定會趕回家團聚吃年夜飯;即使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也要替他擺一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吃過年夜飯,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時刻,因為可以拿長輩分賞的壓歲錢了。接著全家一起守歲,迎接新年到來。
而小孩子最喜愛的壓歲錢就是「過年錢」,古代是用紅線穿一百個銅錢,表示可以長命百歲,現在則是將硬幣或紙幣裝進紅包中,數目必取偶數,以求吉利。
守歲,是除夕夜,與家人圍坐一起,談天說地徹夜不眠,即守歲可祈求雙親長壽,又稱「長壽夜」,而「不睡」,臺灣話是「不睏」,「睏」字諧音「困」,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不困窮」的新年,等午夜十二時一到,大家紛紛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
年俗放鞭炮,古代是將竹子丟入火中,透過發出的劈啪響聲來驅逐邪魔鬼怪,稱為爆竹,「爆竹一聲辭舊歲」,透過爆竹發出的響聲,為年節帶來熱鬧的氣息;另自從宋人發明火藥後,製作爆竹的技術越來越進步,有人將爆竹綑在一起成串出售,此後鞭炮的花樣不斷翻新,各式各樣花炮及煙火,將年節的夜空點綴得更燦爛。
2、正月初一 春節
爆竹聲響後,大年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節在鞭炮聲中展開,正月初一日,早起拜神明,祭祀祖先,男女都穿新衣、帶新帽,注重吉祥,嚴禁說髒話、吵架,忌動生產工具和殺生,到各廟宇燒香拜拜,祈求平安,盡情遊樂或賭博俗稱「走春」。對長輩拜年,與親朋好友往返互相祝賀「新春快樂」、「新年恭喜」,親友登門拜訪道喜,稱為「拜正」或「賀正」。客人來訪拜年請他們吃糖果和飲春茶,稱為「請乾茶」或「請甘茶」;準備酒席款待賀客,稱為「請春酒」主人也會發一點紅包給親友的孩子們沾喜氣。由二、三個吹嗩吶、打鑼、打鼓所組成的隊伍到家門口吹奏吉祥樂曲,慶賀新春,主人以紅包賞賜,叫做「吹春」或「噴春」。
春節裡最有意思的是「拜年」,晚輩向長輩,或親友間互相拜年,藉此表達問候關懷之意。出門拜年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走春」,有在春天到郊外走走的意味。親友相遇時,彼此拱手互道「恭喜發財」,家中有賀客臨門。
3、 正月初二 :
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出嫁女兒和女婿向岳父母拜年、獻上壓歲錢,若有子女,外公、外婆會給小孩紅包或用紅線綁住紅包,吊在小孩的脖子上,俗稱「綰頷」,以祈求小孩子快長大的意思。有句諺語:「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頭瞻瞻」意思是父母在世時, 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兒快樂回娘家,感情特別濃厚,父母過世後,回娘家的禮儀會漸漸淡薄。
4、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赤狗日」,也是「糞圾日」,堆積在家三天的垃圾在今天拿出去倒掉。現今春節其間各地公所的清潔車隊會犧牲假期,幫我們清運服務,方便市民良多。傳說今天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夜間都要提早就寢,所以初三暝要睏夠飽。
5、 正月初四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和諸神回天庭述職, 正月初四 要準備牲醴供品、燒紙的車馬、金紙,恭迎諸神下降,稱為「接神」。但是「接神」都在下午進行,因為希望諸神在天庭能多遊樂一段時間,所以有句諺語:「送神早,接神晚」。
6、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初五隔開」,意思是「新正」到此結束,因而要撤去祭拜神明、祖先的春飯、發粿、水果等物。各行各業從今日起各就崗位,恢復正常工作,又稱為「開工日」、「開市日」。商店工廠多於初五清晨擇吉時燒金紙、放鞭炮,張貼「開工大吉」、「開市大吉」的紅紙,展開一年新的工作,祈求工作能順利、賺大錢。有車者也會張貼「開車大吉」,祝開車平安順利。
7、正月初六挹肥,意思是從今日起可以照常運肥,把屋內累積穢物清除,開始正常工作。初六也是清水祖師聖誕。
8、 正月初七 ,又稱「七元日」,早期今天要吃麵線延壽。 正月初八 完全,意思是新年行事,告一段落,要開始正常工作了。
9、 正月初九 是「天公生」玉皇大帝聖誕,一般家庭在 正月初八 子時至初九天亮時要拜天公,在大廳或庭院放置八仙桌,或者將八仙桌架高放在兩張椅條上,陳列供品有麵線、紅龜粿、水果、牲禮等,燒天金、太極金、壽金等,並燃放鞭炮以表誠敬之意。
10、元宵節
(1)、聽暗卦
農曆正月十五日作「上元節」,當天晚上稱為「元宵」。廟宇燈燭通明,往來香客焚香不斷,街道上互相放鞭炮慶祝,十分熱鬧;小孩子提紙燈結伴遊行,燈火照耀如白天那麼光亮。婦人偷聽人家說的話,用來占卜吉凶,叫做「聽暗卦」;「聽暗卦」又叫做「聽香」,是臺灣早期特殊的風俗,就是元宵節當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刻,拿一面鏡子,在灶前上香禱告或先在神明前燒香擲筶占卜方向,偷聽人家說話、唱歌甚至相罵的言語,再回家擲筶,判斷某事的吉凶,例如占卜長壽,而聽取的是有關麵線、烏龜的話,則寓有長生不老之兆。因為臺灣民智已開,這個習俗已消失了。
元宵節民間流傳一句諺語:「跳菜股,娶好某、逗(偷)挽葱、嫁好尪」句中應該是「逗挽葱、嫁好尪」才對,因為「逗」,臺語唸「ㄉㄠˋ」,幫忙的意思,幫忙挽葱、才會嫁好尪。是否靈驗?只有未婚男女親自去試試看才知道了。
(2)、鑽燈腳:
每年各地為慶祝元宵節都舉辦猜燈謎、畫花燈比賽和展覽,「猜燈謎」最受歡迎,「猜燈謎」就是將各式各樣謎語貼在懸掛的燈籠上,任人猜射。因此早期元宵節臺灣民間流傳一句諺語:「鑽燈腳,來年生卵葩」,意謂是沒有生男孩子的婦女,元宵節都會跑出來看花燈,俗話叫做「鑽燈腳」,卵葩就是男孩的LP,據說新婚婦女在花燈叢裡亂走就會生男孩子。早期元宵節小孩子常聚集提「鼓仔燈」玩「觀椅仔姑」、「觀掃帚神」等,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活動,但是現在已失傳了。
(3)、乞龜:
臺灣各寺廟為慶祝元宵節都舉辦乞龜活動,乞龜就是由廟方用米或麵粉製成麵龜擺在廟桌前,當天可由信徒乞回,讓家人吃平安。乞得麵龜的信徒,明年元宵節必須還給廟放更大的麵龜。除了以上活動之外,在元宵節當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象徵圓滿、團圓的意味。孩童們最高興了,結伴提燈籠在街頭巷尾嬉戲,看大人放煙火、蜂炮、天燈等。臺灣元宵節有特殊的活動例如北部的放天燈、雲林縣的食飯攤、臺南縣元宵節最知名的就屬鹽水蜂炮。
參考書目
1、《雲林縣采訪冊》,倪贊元著 ,第28頁,臺灣文獻叢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西元1959年。
2、何聯奎、衛惠林著《臺灣風土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
3、仇德哉,《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禮俗篇>,雲林縣文獻委員會,(民68)。
4、陳正之,《臺灣歲時記》,行政院新聞局中部辦公室,民國86年3月。
5、林衡道、徐明珠《林衡道談俚諺》,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中央月刊社,民國85年3月。
6、林衡道、楊鴻博《鯤島探源》,稻田出版社,西元1996年5月。
7、阮昌銳,《年俗》,基隆市文化中心,(民國89年)。
8、《斗六市志風俗篇》 陳南榮〈民國95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