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5 17:20:55| 人氣5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番仔溝遺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斗六市番仔溝過去是[番界],範圍西從榮譽路46巷起,東到南聖宮後 ,北到林頭國小,南到成功路,都屬番仔溝的範圍內。所在的地名,原來叫九十九間厝,傳說是盜匪的聚集地。那邊本來是一片甘蔗園穿插著些許的果園。三百多年前,游利家族從大陸遷移至此地,做生意,為了防止盜匪侵入,他們圍了竹籬,在南聖宮這部份稱為[宅仔內]。相傳[宅仔內],是盜匪的大頭目住的,很神奇的,[宅仔內]裡面只能蓋九十九間房子,多一間就會倒一間,永遠保持九十九間房子。

南聖宮建於民國六十八年,早期四周都是麻竹園和甘蔗田,如今大都已發展為商店、住家,因此南聖宮可能是遺址保存的最完整的儘剩之地。平埔族最早住的地方是番仔溝,應該叫斗六番仔溝社或是番仔溝平埔族,這樣命名才對,陳南榮老師表示,斗六市「番仔溝」於早期即為原住民居住地,其地名可能因此得來。

雲林縣斗六市番仔溝遺址繼梅林遺址後,業餘考古家陳南榮老師又於過年前發現南聖宮附近的番仔溝遺址。陳南榮的住家在耶誕節突如其來跑來一隻狗,第二天就帶狗溜到附近香蕉園灑尿,邇來對任何堆積的土方已經培養出靈敏反應的他,看到香蕉園有新堆積土,眼睛為之一亮,又發現一塊破碎的碗,上面有南聖宮三字,乃開始逆向追溯到廟裡,發現廟方因興建後棟大殿將土方鏟到後花園,地表層已是隨手可尋文化層。地表上採集的遺物有陶器、石器二種,有手製橙色、紅褐色夾砂陶或夾細砂陶,罐形器外表多素面;灰黑色夾砂陶則摻雜細砂,還有灰黑色泥質陶如陶珠、陶環,硬陶如鹽罐、油罐、缽、瓦片、尺二磚、灰磚等與笨港文化層出土文物類似,同時有青花瓷片、與帶有青釉的陶片。

當地名稱以前叫「番仔溝」,乃加以探究地名,認為這個地方可能與梅林遺址、坪頂遺址多少有關連,是追蹤洪雅平埔族、明清時代漢人與斗六的往來,以及確認斗六門縣丞署地點的線索。

番仔溝遺址也是繼梅林遺址及坪頂遺址後,又一研究先民及史前人類活動重要發現。大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管研究員、前保護科技部主任周寶中教授,對於斗六高中陳南榮最近發現的斗六市番仔溝遺址十分關切,在回北京之前,特由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所長陳木杉等人陪同,前往南聖宮文物出土地點實地踏勘,結果在該宮後花園與水池旁有發現大量的史前遺址。

番仔溝的文化層有二層,一層為新石器晚期年代可能距今二千至一千五百年前,另一層為四、五百年前的漢人文化,或多或少與平埔族有關聯,至於正確年代要等正式挖掘才能確定。

陳南榮表示,在番仔溝遺址出土的古文物相當豐富,包括陶器及石器,其中陶器有三種,包括紅褐色的夾沙陶或夾細沙陶,灰黑色的夾沙陶,另有灰黑色泥質陶,多以罐形器和缽為主,器表多為素面,有別於梅林遺址的細繩紋陶,還有少量的磨製穿孔石器、鐵器,推估年代在二千年至四百年前。
  
在陶飾方面,陳南榮表示,出土的有陶珠及陶環,陶環已見紋飾,而數量多,變得粗大,另有陶珠出現,是雲林縣首次出土,由於陶珠是平埔族特有產物,顯示平埔族在此生活。

陳南榮並強調,出土古文物中還有難得一見的鹽罐,與笨港文化層類似,還出現青花磁及疑似宋瓷,由於鹽罐及宋瓷都是大陸特產,如果查證確實的話,可知當時和民族及平埔族以有貿易行為。由青花磁片及帶有青釉的陶片,推測當時大陸漢人與斗六來往的年代,可能在宋元時代。

從南聖宮發現的文物遺物推測,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晚,距今約兩千至四千年前,當時已進入金屬時代,可能有洪雅平埔族在此生活,或明、清時代就有漢人在此來往。對於斗六高中陳南榮最近發現的斗六市番仔溝遺址十分關切。

考古專家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益昌專程南下鑑定該遺址內涵,劉益昌分析該地區使用的磚瓦片特別多,劉教授在地表上發現漢人使用的硬陶片、磚瓦片特別多,形狀多變,厚薄不一均為手拉胚高溫燒製而成,手工十分熟練,在番仔溝呈現出來的磚瓦質地判斷,可能與台灣南部的「歸仁十三窯」遺址有關,但以舊遺址文化遺物來看,與南投縣內轆遺址又十分相似。

番仔溝遺址也是繼梅林遺址及坪頂遺址後,又一研究先民及史前人類活動重要發現。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長陳木杉,及大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周寶中教授,都是肯定斗六高中教師陳南榮發現的遺址,並呼籲主管部門搶救珍貴資產文物。
  
周教授希望有關單位應在遺址處採取保護措施,呼籲有關單管單位應給予重視、保存,豎立保護標誌牌,以防止人為破壞,並比照梅林遺址,笨港遺址的模式,儘速報請上級批准,申請經費進行有系統、有科學根據的考古發掘和文物鑑定。
  
遺址上現栽植果樹並建有民宅和寺廟,建議政府確認遺址範圍及文化內涵,陳木杉說,遺址文物將報請中央研究院鑑定確認後,再爭取內政部及教育部經費補助開挖。

南聖宮人員有心配合保存這批珍貴文物資產,但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遺址開挖文物保存等需按法定執行,開挖更需財源及考古專家援助,期待中央研究院及教育部內政部,能妥善保留梅林遺址及番仔溝遺址,發掘台灣史前人類生活風範。目前可能由南聖宮所屬的關雲長文教基金會以及雲科大資所兩方面,會同文建會申請經費進行有系統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番仔溝遺址對研究台灣史前人類具有重要價值,政府相關部門應依[文化資產保存方法],加快文物保存腳步。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九日 星期日 中國時報/王融見

業餘考古專家斗六高中老師陳南榮發現有名的南聖宮番仔溝遺址文化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禮聘的大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周寶中昨(八)日為該遺址的發現,呼籲有關主管部門應在遺跡處採取保護措施,樹立保護標誌牌,防止人為破壞。

由於發現位址隸屬於南聖宮的後花園,該宮宮主蔡顯山表示,十分願意對出土的文物在該宮大樓做展示館,以及對文化層加以圍籬防護,新上任的文化局長邱洋浩昨日也跟著上了一課遺址文化的實際採掘課程,成長許多,對這項發現也將大力推動。

陳南榮昨日在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長陳木杉的協同下,發表遺址的發現過程和內涵。

陳南榮的住家在耶誕節突如其來跑來一隻狗,第二天就帶狗溜到附近香蕉園灑尿,邇來對任何堆積的土方已經培養出靈敏反應的他,看到香蕉園有新堆積土眼睛為之一亮,又發現一塊破碎的碗,上面有南聖宮三字,乃開始逆向追溯到廟裡,發現廟方因興建後棟大殿將土方鏟到後花園,地表層已是隨手可尋文化層。加上當地名稱以前叫番仔溝,乃加以探究地名,認為這個地方可能與梅林遺址、坪頂遺址多少有關連,是追蹤洪雅平埔族、明清時代漢人與斗六的往來,以及確認斗六門縣丞署地點的線索。

陳南榮將之命令為番仔溝遺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晚進入金屬器時代的遺址,距今約四百年到二千年。

地表上採集的遺物有陶器、石器二種,有手製橙色、紅褐色夾砂陶或夾細砂陶,罐形器外表多素面;灰黑色夾砂陶則摻雜細砂,還有灰黑色泥質陶如陶珠、陶環,硬陶如鹽罐、油罐、亙片、尺二磚、灰磚等與笨港文化層出土文物類似,同時有青花瓷片、與帶有青釉的陶片。

陳南榮對這項遺址的發現比較關注的是斗六當初是誰來開墾的?雲科大將把這些採集的文物送到台大考古系化驗,如果出產的青花瓷片和釉陶能比對出來,則早年漢人與斗六來往的年代可能要往前推至宋、元時代。

相關網站參考資料:
1.番仔溝遺址出土文物圖錄
(http://fossils.taliwood.no-ip.org/fossils/modules/myalbum/photo.php?lid=333)
2.雲林縣斗六市公所(http://www.dl.gov.tw/menu_top_04b_index.asp)
3.斗六文物中心之展示計畫中之展示內容(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lsp/21wu01disp.htm)

台長: 陳南榮
人氣(5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考古 |
此分類下一篇:梅林遺址
此分類上一篇:搶救臺灣史前遺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