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12-Tone Method(12音列理論)?
20世紀以前的音樂作品,基本上都維繫在大、小調的調性和聲體系當中,
作曲家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於1920-23年間,
研發了「十二音列」理論 (原文為:12 –Tone Method或Serialism)。
荀伯格對於「十二音列」理論充滿抱負與信心,
認為無調性音樂中將取代調性音樂系統,
他平等化每一個音符,藉以抹殺主、屬和弦的地位與對應關係,
在當時音樂家們普遍徬徨在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衝擊之中,
荀伯格提出如此規範明確「十二音列」理論,
幾乎為20世紀前期的音樂創作帶來一道曙光。
「十二音列」的創作法則如下:
1. 編寫樂曲前,必須先列出「音列原型」(Prime),一旦確定之後即不得更動,更是樂曲之軸心。
2. 「音列原型」的排列可以隨意組合,但12音使用完畢前,不得重複。
3. 「音列原型」可以被重新排列組合,用以延伸出3種不同的「音列變型」(Transformations)。
(一)逆行(Retrograde)
(二)倒影(Inversion)
(三)逆行-倒影(Retrograde Inversion)
故, 「12音列」之四種主要音型手法(Transformations)
音列原型(Prime)
逆行(Retrograde)
倒影(Inversion)
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
由於「十二音列」理論的精神乃在於「無調性音樂」,
故作曲家在創作時,必須避免任何與調性音樂相關的設計,
不宜有任何接近調性和聲理論之音響效果出現必須去除掉性音階的骨架,
一定要徹底斬除調性理論三和弦的血肉。
「音列原型」的設計,更須注意不出現四度、五度音程,
以免產生下屬音、屬音進入主音之調性音樂印象。
而荀伯格的追隨者,即兩位他的學生:
貝爾格(Alban Berg)與魏本(Anton von Webern)。
後人並稱為「新維也納樂派」或「第二維也納樂派」。
By 阿斌老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