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魚的策略, 依大愚的經驗主要可分為2大類, 取量和取質. 取量則以速戰速決方式, 取質則精挑細選再下手, 不管是那種方式, 養成習慣後要改變就不太容易了.
大愚我是取質那一方, 習慣這種方式要改變真的有點困難. 取質也就是重質不重量, 在潛水過程裡, 若沒有尺寸合適的目標魚種, 是不扣板機的, 所以漁獲都會固定那幾種魚, 數量上很少突破2位數 (東北角的開放海域), 有時甚至空手上岸.
這兩種打魚策略的最大差異光是聽槍聲就可以明顯分辨得出來, 取量的方式, 也就是以量取勝的打法, 槍聲絡繹不絕. 因為以數量為首要, 看到魚的第一時間就要決定是否開槍這種想法會妨礙到漁獲量, 因此看到就打了再說, 才不會因為想了一下, 讓魚跑掉了. 當然這種打魚方式也一樣會打到大物, 因為如果第一時間遇到就是大物的機會還是有的. 以這種方式打魚, 下潛次數很頻繁, 下潛深度都在10米內, 通常都設定在5,6米左右. 而在這種深度下潛, 因為水淺, 下潛有點動作都會嚇到魚, 因此鉛塊都會配得比較重, 一彎腰就可以下潛, 不用踢水就可以滑到海底. 因為配得比較重, 在水面浮力會不太夠, 但在這種深度下潛的過程會比較順暢, 比較不會嚇到魚. 從下潛到上升到水面, 通常不會超過1分半, 下潛, 稍微探視一下, 沒魚就上升, 再換點下潛試探, 如此一直探點過去, 再回來, 上岸開車, 換點再下, 再探, 一天下來可以打4,5場.....主要方式是這個樣子的. 以這種打魚來說, 一般都下不深, 氣不用憋久(也有例外的, 下深又不挑魚種尺寸, 鉛也不配重).
鉛配得重, 要下深會有困難. 因為配得重, 在下潛的過程中防寒衣會因為水壓的關係變薄, 造成浮力變小, 下越深, 防寒衣的浮力越小, 但鉛塊的重量不變, 結果造成下越深, 下潛的速度越快, 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順利完成耳壓平衡, 因此有人反應稍慢來不及倒車就會讓耳膜破裂. 這種打法造成耳膜破裂就我所知就有3個人, 有一位還破了3次. 即使順利下潛, 太深則會發現上升困難, 因為鉛配太重, 防寒衣浮力減少太多, 所以不會下深.
至於我的打法是重質不重量, 看到魚的第一時間很少立刻扣板機, 除非是排名第一位的魚種. 打魚時常常是先看到目標魚種之一, 再看有沒有更好的, 或更大的, 都沒有時, 再回頭去找剛才那尾時, 它離開了. 常常是這樣子的, 下潛看到金花, 石老仔, 不予理會. 看到白毛, 嗯, 再看看有沒有黑毛, 紅曹, 紅魚類的. 啊, 沒看到, 再等看看, 還是沒有, 再去找剛才的白毛, 啊, 打不到了....算了! 這種打法氣會憋得比較久, 因為常常在選擇, 考慮, 憋氣時間會不自覺拉長. 長期下來, 在這種打魚方式下, 會發現魚很有意思.
老一輩的會說吊仔, 黑豬哥不要打, 如果是以量取勝, 就不會了解它的意思了. 魚看到人會逃是因為有危機意識存在, 你讓它覺得危險, 它就離你遠遠地. 如果不覺得危險, 它就不怕你, 在你身旁繞. 我下潛時, 吊仔, 黑豬哥都是第一時間靠過來, 然後等待其它魚種的出現. 當發現目標魚種, 如黑毛來了, 或是大白毛, 紅曹來了, 鎖定目標魚打. 打中目標魚的一瞬間所有的魚都會跑掉, 回到水面處理好漁獲, 調好氣再下潛時, 吊仔, 黑豬哥又過來了....我發覺魚很奇怪, 吊仔, 黑豬哥你不打它, 打它旁邊不同種類的魚時, 它只是嚇一跳, 因為不是同類被攻擊, 因此認定沒有危機存在, 所以你再下潛, 它不怕你. 即使同一種魚, 例如白毛, 也會有類似情節. 下潛的第一時間不滿一斤的小白毛會過來, 然後你不理會它, 它就在你四周繞. 大一點的白毛會被吸引過來, 然後我就不客氣打了下去, 上升至水面. 再下潛時, 小白毛又靠過來了. 只要你不打小白毛, 打尺寸大很多的白毛, 小白毛不覺得有危險, 它就不怕你, 會一直過來你附近. 這是我很久以前在和平島打魚時的經驗. 那時初期我剛去打魚時, 沒有紅魚, 紅曹...魚種時, 就去打白毛, 只打一斤以上的, 那時候小白毛就是這種反應. 後來去打的人多了, 而且大多是以量取勝的打法, 小白毛就不再那麼親切了.
如果, 同一潛場都是採用重質不重量的打法, 只要有人先打過, 你再去打會發現魚不好打, 但是那些非目標魚還是會過來. 但是如果以量取勝的打法打過, 你會發現魚變得很難打, 連小魚都不靠, 黑豬哥也不來.
這兩種打法會變成取量多打岸邊, 取質則越打越深, 這樣才能區分開來潛場. 然後久了大家就會發現岸邊魚越來越少, 要打岸邊就一定要把握黃昏時段魚會靠岸的這種習性, 時間不長, 動作要快, 還要知道潛點才會有好收穫. 我覺得這種打法會失去潛水打魚的其它樂趣, 就像我沒有目標魚時, 就會去看小魚, 熱帶魚, 不會覺得無聊. 即使沒魚可打, 身旁也是有其它小魚在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