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亭是客家族群特有的民俗建築,意義是在「惜紙敬字」。
客家人相當重視文教與文風,不僅「晴耕」,還要「雨讀」,將讀書視為是光耀門楣之事。對於讀書人來說,紙與文字是先聖賢人遺教後世的媒介,自然對印有文字的書本、書寫過的紙張都要妥善保存,不可任意丟棄。即使要廢棄不用,也必須集中到敬字亭,舉行祭典儀式後方可焚燒,以表示對字紙的尊重,更是對先人遺教的一種尊敬。所以,敬字亭是敬字文化的具體表徵。
敬字亭的造型大體上是磚造三層的塔,高度約三公尺,底厚頂瘦,底層有焚紙口,頂端多為葫蘆、毛筆等裝飾。敬字亭大多設在村莊的莊頭,有的還與廟宇做結合。美濃和麟洛小份巷的敬字亭就是典型的敬字亭,磚造塔體,頂有葫蘆。特別的是,麟洛小份巷的敬字亭在中層還供有文昌帝君的神位,前方還有香爐與天公爐,除了崇文外,也將敬字「神格化」。亭的每層連接處都設有亭筵,外牆還有壁畫環繞,中層文昌帝君牌位外還有門聯,聯題「敬奉金香火,聖神庇萬民」,橫書「敬聖亭」三字,由此可見這座敬字亭除了焚紙功能外,更有廟宇祭祀意義。
代表文教的神祇除文昌帝君(梓橦星君)外,還有魁斗星君、孚佑帝君(呂洞賓)、文衡聖帝(關聖帝君、關公)和朱衣星君(有人說是朱熹),合稱「五文昌」。其中關公文武雙全,曾為保護嫂嫂而夜讀春秋,秉燭達旦,所以不管文官武將都推崇關公。除了五文昌外,還有孔子、韓愈、倉頡,也是代表文風的聖賢。麟洛鄭成功廟龍邊即奉有孔子,而內埔的昌黎祠則為全台唯一供奉韓愈的廟宇。每逢考季,這些神祇的廟就特別熱鬧,常有許多考生帶準考證前來求取題名金榜。
麟洛小份巷的敬字亭除了敬紙功能外,還有鎮煞、祈福的意義。相傳麟洛是大武山龍脈所生龍氣的聚集處,為擋下龍氣,使龍氣留在麟洛,鄉民在現今的新圍、新田兩村間建了七個土墩,名為「七星墩」,並建敬字亭,以留住龍氣,如此方能地靈人傑、平安祥和。但七星墩已遭洪水沖毀,只聖敬字亭。
除了典型的敬字亭外,竹田鄉西勢村的文筆亭一反傳統,而以毛筆為造型。文筆亭位於西勢村與六巷村的交界處,是三層水泥建築,高度約六公尺,每層之間設有亭筵,筵上並有龍鳳剪粘,工法較一般敬字亭細緻。文筆亭採「文房四寶」為設計原理,頂端是一毛「筆」,亭旁的字爐被燻黑如「墨」,亭前的水池似「硯」,最後以大地為「紙」,意義深遠,令人不得不佩服這樣的巧思。
文筆亭底層供奉關聖帝君,中層供奉孔聖先師,頂層供奉魁斗星君,顯示客家先人講求文武合一、智勇雙全的意涵,除了重視文風外,也重視忠義,所以從當年客家先民組「六堆」義勇軍對抗外敵,就可以得到印證。
西勢文筆亭本身並沒有焚紙的功能,而是旁邊的字爐,字爐造型就如一般廟宇之金爐。文筆亭旁邊還有一福德祠,祠內奉祀土地公,保佑地方及村民。順帶一提的是,文筆亭前有一天公爐,但爐耳的雙龍只剩一只,不知是刻意,還是遭人為破壞?
結論是,文筆亭除了傳統敬紙意義外,還供奉文武神祇,旁有土地公祠,是敬字亭與廟宇做結合的範例。
最後,在南勢村與頭崙村交界處、屏50縣道旁也有一個文筆亭,只是這個文筆亭造型較為簡單,規模大小如同一般的敬字亭,亭最上面兩層有筵,筵上並無裝飾剪粘,材質採洗砂,頂端的毛筆造型仍是最大特徵。在送紙口上有「字爐」兩大字,上方並題有「敬惜字紙,善功末大」八字,同樣是在提醒人們敬紙惜字的美徳。亭的前方有一天公爐,爐邊是一條小溪,溪上有小橋,橋橫接屏50縣道、連接南勢、頭崙兩村。亭的旁邊也有一座福德祠,供奉土地公。
六堆地區除了麟洛、竹田這三座敬字亭外,還有竹田糶糴村(ㄊ一ㄠˋㄉ一ˊ) 的敬聖亭、佳冬賴家村敬聖亭、內埔東勢村敬字亭、枋寮玉泉村石頭營聖蹟亭、萬巒佳和村敬字亭、滿州永靖村敬聖亭等,形式雖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最終意義都是在敬紙惜字、尊古聖賢,行教化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