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說“人身難得”,既然得了人身,卻不了解因果、心性的道理,起惑、造業,就枉費了這一生。儒家說:“罔念作狂,克念作聖。”強調這一念心的重要性,與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善去惡慧日朗然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作學問是累積而來的,是一個加號,如儒家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學海無涯,所以要博學多聞,活到老、學到老。修行則是一個減號,經常檢討反省心當中的無明煩惱,有了過失馬上改過,煩惱化得乾乾淨淨,清淨心、無為心現前了,就是淨土。雖然是兩條路,但不相衝突。
印度雙效威爾鋼 泰國偉哥 萬艾可泡騰片 艾力達 阿伐那非雙效片 凱瑞艾力達伐地那非雙效片 艾力達雙效片 凱瑞超級必利勁雙效片 凱瑞超級希愛力雙效片 紅魔超級希愛力
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智慧。知識是學來的,如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知識,不管學多少,這些都是後天一層一層加上去的;時間一久,不復習,就忘掉了,無論科學、哲學、醫學,都是一樣的,這是屬於知識的層面。
一個人能判斷、能覺悟,知道是非善惡,了解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裡,這就要靠智慧。打坐時,就是要反省檢討,把心當中的煩惱化掉,這就是智慧。有了過失,知道檢討、反省、改進的這一念覺悟的心、覺照的心,就稱之為智慧。所以,知識是後天學來的,智慧的這一念心則是本具的。
昔王陽明貶至龍場驛,悟到格物之道,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們的心有體、有用。以用來說,起善念就是功德,起惡念就是罪過。“知善知惡是良知”,知道現在起的是善念還是惡念,這個心就是覺性,就是良知良能。“為善去惡是格物”,把心中的雜念、妄念統統沉澱下來,這是用功的一種方法;心作用了以後,不作用想,歸於菩提、涅槃,這就是體,所以說“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念心一念不生,心明如鏡,這就是道。
背塵合覺格物致知
一般人都是到外面找刺激,身心才感到快樂。佛法提到,眾生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意根以法塵為食,始終在物質的追求當中。眼睛要看好東西,不看好像沒有依靠;耳朵要聽好聽的聲音,唱歌、跳舞,歌星來了,造成轟動,萬人空巷,為什麼?不看、不听就很難過。鼻子喜歡聞香的東西,就在身上灑灑香水。舌根要求最好的味道,講究酸甜苦辣。身體也要享受,坐要坐好的;睡要睡好的,睡彈簧床、蓋蠶絲被;穿要穿好的,冬天要穿貂皮大衣,為什麼?一是追求美感,一是觸塵,要求穿得很舒服。意根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不想就感覺無聊,無所事事。這些都屬於眾生境界。物質的追求當下好像很快樂,等到刺激過了以後,身心勞頓,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超級阿伐那非雙效片黑水鬼 鹽酸伐地那非片 印度喜馬拉雅 阿伐那非片 超級艾力達雙效片 威格拉 超級雙效水果偉哥 枸鹽酸西地那非 他達那非希愛力 超級萬艾可雙效片
儒家所說的“格物”,就是把心當中的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種種垃圾去掉。打坐時澄清當下這一念心,就是在“格物”。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第一個是內明。內明,就是要格物,要檢討反省,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要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就是用對治的方法,化掉心當中的煩惱,這就是“格物”。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做什麼,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人生就很枯燥,只在煩惱中過日子,認賊作父,在虛假的物質生活中打轉。修行是以寂靜為樂,菩薩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我們聽聞佛法,打坐時一念不生,這就是我們的糧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做到了,就入於賢位、聖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