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解脫、成佛,
也是一種自利,
希望修習而得開悟,
自利利他,
推己及人,
都是這樣講的。
原則上邏輯是沒錯的,
問題就在,
很多人相信「自利利人」,
這句話的前兩個字「自利」,奉行前兩個字「自利」,
卻忽略了後兩個字「利人」的意義。
凡是有益於己也有助於人的,
那就可以照著對方的吩咐去做,
凡是有益於人而無損於己的,
都當從善如流,
凡是有大益於人而有小損於己的,
也當全力以赴,
凡是無益於己又無益於人的,
當然就不能照辦了。
心裡常常想著幫助他人,就是對自我成長的良好訓練,也就能夠成就他人。
有些人行事馬虎,
覺得小小的錯誤,
無傷大雅,
也不見的需為此負責。
但是,久而久之,
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便會在意識中行成很不好的慣性。
一但如此,
這種人生會越走越辛苦。
反之,
多作自利利人的事情,
負起責任,
不斷自我訓練再訓練,
也會練就好的慣性,
那麼這種人的生命去向便與前者截然不同。
其實,我們貢獻他人的時候,
獲利最多的往往是自己,
這好比身陷危境時你只求自救,
就算安全了,
卻不知前面還有什麼危險等著你,
以你一人之力,
難以應付這些淺藏的危機;
但如果你自救之後,
在去救了一群人脫險,
雖然危機四伏,
靠著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便能應付,
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無我」是智慧的,
帶給人正面的影響;
「有我」是煩惱的,
從有我出發作出來的事、說出來的話,
雖然不一定全部造成負面的影響,
但往往好壞夾雜,
不一而足。
身為人是很可貴的,
現代人更可貴,
這是趨勢,
各國皆然,
不像過去的祖先常受到政治及強權的壓迫;
即使在不太民主得地方,
只要你有才能有智慧,
一樣會受尊敬。
只要學習能力強,貢獻多,
抱持著「以他為我」的態度,
你跟全世界的人就是結合在一起,
因為你的付出所散發的能量,
會影響全世界所有人,
儘管他們不知道你的名子。
人生中許多重大的決定,
例如念的科系、入什麼行業、和誰結婚、要不要買房子,
都是賭博,都有得失。
佛法中教導我們坦然面對因緣、面對無常的智慧,
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賭局中離苦得樂。
「以他為我」的「他」,
不是指特定的某人或一群人,
也沒有固定的形式,
連觀念上也不拘限任何層次、種類。
所以我學習跟什麼人都談的來,
人家談運動,我也談;
談藝術,我也談;
連賭博,我也談。
這不是因為我喜歡運動、藝術、賭博,
而是因為對方喜歡。
談著談著,只要轉個彎,
就可以與佛法相通。
如此,
我弘揚佛法、利益人間的目的就達到了。
「五蘊非我」不是對事物、環境沒有感覺和反應,
也不是完全否定人的心理、精神作用,
而是放下自我執著中心,
不以自我為認知、判斷的中心。
受是感受、覺受,是心理作用。
想是思維,當你有感受之後,大腦就會開始作用,有了思維。
行是行動、作為。
有了思想、想法,人自然根據這些主義起反應,去做一些事情。
識有兩種功能,一是認知性的、判別的;
另一種是持續的作用,讓人的前一念到下一念,
念念相續,形成綿綿不絕的念,
也就是一般說的心。
人的生命真是有如瞬間。
若能夠懂得珍愛利用,
則此生雖短,
其價值的延伸是無窮的;
如果浪費、糟蹋,
不但此生短暫,
對未來也是沒有價值可言。
人總是需要在努力中獲得對於未來的希望和快樂。
人的體能旺盛時間很短,
能量有限,
要好好運用及珍惜。
正因四大無常,
更應警惕;
人的生命隨時會結束,
不是只有老病而死,
什麼時候死、怎麼死都不知道,
沒有定數。
四大無常的意思,
指明它因因緣聚合,
而有生命生成,
但終歸要衰退、分解、離散。
人的一生往往追求四大的協和順暢,
使生命現象茁壯精益,
其實生命高峰期的階段很短。
由人的成長歷程看來,
五歲之前,
略懂無知,
大概要過了五歲,
才知道有個體的我,
開始慢慢學習;
十歲左右學習速度加快,
這階段學校教育學習過程,
大約要到二十歲左右,
有的人更晚;
但即使畢業進入社會,
也無法馬上貢獻所學所能,
還是得在職場中學習、
適應一段時間。
真正熟練的工作都得到25歲。
佛教說的人身難得,
生命是非常珍貴的,
而人身的組成,
就是由四大而來。
所謂四大:是指地、水、火、風。
地是礦物質,
水是液體,
火是熱量、體能,
風是呼吸、循環系統。
這四個因子相互影響、互相作用,
少了一樣,
生命的現象就會不完整。
「無常」使人獲得積極啟示,
因為體認一切人事物是變異無常,
而使人更加珍惜及善用人的生命。
「無我」是以他為我,
因為明瞭利人利己的道理,
所以不僅不吃虧,
反而因為貢獻自己而成就他人,
所以自己往往獲利最多。
追求快樂和滿足是自然的事,
否則生命好像失去意義;
我認為一般人要得到快樂,
應該來自對自己的滿意,
要由自己的內心湧出快樂的泉水。
但大多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
所以,
要對自己的滿意也不容易,
必須是會思考、有思想的人才能覺得問心無愧。
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依賴親友對他的看法,
常常因為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評價而心情起伏、患的患失,
產生很多的煩惱。
人生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人不可能天天快樂或天天不快樂。
只要自己明白自己的立場、確知人生方向,
明瞭快樂只是個過程而非究竟。
快樂在於對自己的滿意,
要由自心湧出快樂的泉水,
不是將快樂建築在他人身上。
至於悲傷,則可藉著慈悲心
和轉念的力量,使慈悲昇華。
我相信每個人不管才智如何、資財如何、健康如何,
都會希望自己是快樂而有用的人。
若能時時處處抱著「以他為我」的精神,
那麼不論這種社會上是否享有名利、榮耀、權力,
也會是個快樂、很有用,又不恐懼死亡的人。
善是有層次及真假的,
不存害人之心,
當然是善;
但積極救人而不求回報為終身的志業,
才是上善。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
死亡,就像保甲路邊的溝圳一樣,
隨時就在我們身邊;
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
我們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
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
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如果我們能相信死生有過去,
就能坦然接受,
並因應此生的因緣;
若能新信有未來,
就能懷抱希望,
邁步向前。
反過來說,
經常恐懼害怕死亡,於事無補。
正如我反而特意去留意身旁的水溝,
反而出事;
不理會它,
卻一路平安。
所以,
我常說,
小心是有用的,擔心則沒有必要。
受難的人都是菩薩,他們是替所有台灣人受難,
而活著的人,不管在哪裡,都應心存感恩。
凡是尚未發生的局面,若非將之過度的理想化,
就是將之想像成可怕,都是沒有必要的。
生活娛樂固然重要,
但若打種臉充胖子,
人家有你也一定要有,
為了這些休閒、
消費而入不敷出就不好了。
現代社會是經濟、消費社會,
偶爾為自己買件衣服、吃頓大餐、外出旅遊,這是休閒,
就像工作了五天,
就得休息一兩天一樣,
生活的確需要調劑,
既可紓解壓力,
也讓孩子歡喜,
家庭也和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