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性染淨說的考察
有關心之本性的清淨、染污,或具染淨之兩面,或者非淨非染的問題,從人類的倫理或宗教的立場來考察之者,都是由來已久,且為非常重要的問題。
P. 189
在佛教中說,這一心性問題之開端,從原始聖典為始,已經有了若干的論究。到了部派佛教時代,此即成為產生異說的主要論爭的論端之一。在大乘佛教而言,其中的《瑜伽師地論》及《唯識論》等,對此未有若何特殊的解釋;《般若經》、《華嚴經》、《如來藏經》等經典,以及密教的經論,對此亦未發現若何的論列和解釋,唯在強調心性本淨說的同時,並且以此心性本淨的思想為基礎,發展出了許多的大乘思想(註一)。
回過頭來,再看原始佛教的《南傳三藏增支部經典》(AN 1-5.6)中說:「心是明淨而被染於客塵煩惱。」此在漢譯的《增一阿含經》卷二二則謂:「心性極清淨。」又在《南傳三藏相應部經典》(S.N.XX II)中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此在漢譯的《雜阿含經》卷一○則謂:「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在部派佛教時代,對此心性問題,大別之有兩個不同的思想傾向。第一是大眾部及分別論者等的主張,是心性本淨說,此在《異部宗輪論》、《隨相論》、《舍利弗阿毘曇論》、《大毘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等之中所傳者,可以明白。第二是站在《大毘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的立場,則否定心性本淨說,主張心性具有染淨之二面說。
P. 190
再看大乘佛教的《瑜伽師地論》卷五四說:「諸識自性非染」(註二),這無疑是對經典中「心性本淨」說所作的解釋。至於《成唯識論》卷二,以為心性本淨者,即是識的實性清淨之意;在該論卷四則謂:「謂染淨法,以心為本」(註三),可知此處的「心」者,即是指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染淨的種子,具有有漏種子及無漏種子,故成為雜染和清淨了。
其次以《般若經》及《華嚴經》為首,發展至後來成為如來藏思想及密教思想的許多經論之中,乃以心性本淨之說,作為貫串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了。因此,便可常常發現,以心性本淨說為型範,並且依以作為基礎,發展出了如來藏、佛性、菩提心、法身、空性、法性、心真如、阿摩羅識、本覺等的許多思想。例如八千頌《般若經》、《大智度論》、《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中邊分別論釋》、《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楞伽經》、《大乘密嚴經》,以及《起信論》等,都是根據於心性本淨之說而來強調見性或悟之可能性的。我們在前節之中,也屢次說到,與《大乘止觀》的三性三無性思想有著深厚關係的《攝大乘論》,便與此處所舉的《大乘莊嚴經論》及《中邊分別論》的思想,屬於同一個系統,同為基於心性本淨之說而展開的。但是,《大乘止觀》既然承繼心性本淨的如來藏緣起思想,卻又發展出了他的性染思想,這在中國佛教的思想史上,固然屬於首創,即在包括印度在內的整個佛教史上,也是空前的發明。由於本書的性染說,而有天臺智顗的性具與性惡,再有華嚴宗的性起思想出現,而更顯出天臺性具的獨特之處。因此,尤其是華嚴宗,對於天臺的性惡之說,論難不已,此亦正是本書為其肇始,為中國佛教的思想界,帶來了新的啟發作用。
P. 191
在中國佛教的大乘八宗之中,對此論爭最烈的,當推華嚴和天臺之兩派。華嚴宗的性起說,是從性而起之意,是對緣起而言者,即是順於真如本性所起之果海大用之謂。坂本幸男博士處理這個性起思想的問題之時,從文獻上考察,認為這一思想之在華嚴宗學者間受到重視,是以華嚴宗之二祖智儼(西元六○二─六六八年)所著的《搜玄記》中,最先發動。《搜玄記》這部書,是在智儼二十七歲時所作,在其內容方面,有賴於地論宗的慧光及慧遠所著的《華嚴經疏》之處很多,他的性起思想,恐怕也有些是受到慧遠等的思想所影響罷(註四)。
比起華嚴宗的性起思想,天臺智顗的性具思想,可謂光芒萬丈而獨步古今,甚至使得後來的華嚴宗學者,如澄觀等,亦想以「具」來改造性起哲學。所謂「性具」,是本具於性之意,又可稱為理具或體具;即是說,在法界的一一事法之中,便圓具了本來的十界三千、迷悟因果之一切諸法。這是基於智顗創說的三諦圓融及一念三千的理論而成立。智顗在其《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的所謂三大部中,宣揚其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主要即是說的性具哲學。而在《觀音 玄義》中,宣說性惡思想,也可說即是顯示性具本體的性惡之面,兩者一貫,毫無抵觸之處。因為智顗以及後來的湛然等天臺學者,是以觀心為主,所以特別強調「心具三千」之旨。所謂性者,是心之性,心之本體,由內向外發是性,由外向內觀是心,因此,心具三千,即是性具三千。最有趣的是與天臺性具之對比,有華嚴宗的性起說,假如《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的基本思想是站在性染的立場,那麼,以智儼為始,又經法藏等之配於淨心緣起之性起說,到底是唯淨的呢?或是通於染淨的?特別自澄觀之將天臺的性惡說,引入華嚴宗以來,便產生了臧否兩流的論爭(註五)。而此問題之癥結,乃出之於天臺的性具性惡之創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