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佛七、打禪七,為何以七天為期,出典為何?
這跟宇宙體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關係。在唐宋時代,從梵文譯出的密部經典中,就有好幾種,是以七曜、七星或北斗為名的。這種信仰在印度為時甚早。相傳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禪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開悟成道。成道之後的初七日中,一邊享受解脫之樂,同時思惟,應該以何種方式的善巧方便,向眾生宣說佛法。
當釋尊成立教團之後,我們從律藏中見到,比丘若於結夏安居的三個月內,遇有僧團的公事,可以向眾告假最多七日,稱為「受七日法」。又因比丘不得儲積食物過夜再吃,但為有病比丘,做為療病藥物,可以儲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結晶的蜜糖),但不得超過七日,稱為「七日藥」。以此可知,七日為期的時段設施,至少在釋迦世尊以前,便已流行在印度了。基督教的《舊約.創世紀》說上帝以七天完成了宇宙及人類等萬物的創造,應當也是發源於相同的理由。
因此,在佛經中,便有提倡以七日為期的修行方法,例如北涼沙門法眾譯出的《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記載:如何修持方等陀羅尼章句?而云:「若欲行時,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著淨潔衣,座佛形像,作五色蓋,誦此章句(咒語)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又於該經卷三,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汝當教求十二夢王,若得見一王者,汝當教授七日行法。」此法於出家二眾,共行三個月的八十七日,而以首七日為重要的基礎。
天台智者大師,根據這部一共四卷的《大方等陀羅尼經》編說的《方等三昧行法》中,也說:「(僧俗)七眾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說:「上首七日要心,通於七眾,十惡五逆,並得消除。」首七日的修行法,適用於僧俗七眾。
然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云:「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而為說法。」故在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規定:「於三七日中,一心精進。」那是以二十一天為修行期限。
在屬於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般舟三昧經》的〈行品〉中有云:「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接著繼續修行,共計三個月,以九十日為期,而云:「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又云:「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這幾乎與《方等三昧行法》的修法相近,以首七日為預備階段。
帶業消業生淨土
↑TOP
一、修淨業和消罪業 諸位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迴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眾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三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中第三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
《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
《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項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
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於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三昧成就,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國者,也可消業往生,便不易為人接受。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念佛法門四個心
↑TOP
今天為諸位講修行念佛法門的四個心,那就是信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信心的要求,遍於諸經,而尤見重於《阿彌陀經》,其餘三心,出於《觀無量壽經》。
一、信心
在佛法中,不管修任何法門,都得先要有信心,經說「信為能入」,學佛以信心為第一個重要條件。信心的對象是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各經中所說之法,都是真語實語,句句有用,字字如金。站在凡夫的立場,不管是否能夠做到,都應相信。這就是所謂「聖言量」,對於大聖佛陀之言,語語真實,不得懷疑、不須推敲。特別是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法門無量」,每一法門,皆是針對不同的根性需要而說。不同種類的人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不同時代環境的人亦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需要以無量的法門來接引無邊的眾生。故當我們認定並跟隨某一位善知識修行時,除了不得懷疑他這個人,也不要懷疑他所教的法門與其他法門是否相同?是否有矛盾?否則便無法產生堅固的信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我們在打佛七期中,念的是阿彌陀佛,修的是淨土法門。此在佛經之中共有六十多種,提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重要的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為淨土三經。在中國的魏晉時代(約西元第五世紀前後)開始,阿彌陀佛的造像,已經盛行。北魏的曇鸞、東晉的慧遠、隋唐的道綽、唐初的善導,然後有慈愍、法照、少康等諸師,大事弘揚彌陀淨土,儼然蔚為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這次來本寺參加念佛打七的菩薩們,共有三百八十多位是精進組,另有四、五百位是隨喜的,其中有好多位曾經修行過其他法門,也來參加念佛修行,即表示對彌陀法門也有信心。所謂條條馬路通長安,殊途而同歸,法門雖有無量,但同樣是令我們離苦得樂,成菩提道。我們一定要相信目前正在修持的法門是最好的,所用的方法是最可靠的。
我們相信什麼呢?信經典中所說有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要救濟所有的眾生,同登西方淨土的九品蓮位。先要對彌陀的本願有信心,有求生西方的願心,便可決定得到彌陀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過淨土三經所介紹的修行方法,也略有差異:《觀無量壽經》主張以十六種觀想法門,用觀想三昧及念佛三昧等的修持,達成三階九品的往生目的;《無量壽經》主張信仰彌陀四十八願,依願修行,縱然是惑業凡夫,也必定往生彼國;《阿彌陀經》主張以信、願、行,執持彌陀名號,求願往生彼國。《觀無量壽經》也要求持戒修福發菩提心,《阿彌陀經》則要求持名至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主張乃至但能信樂,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求願往生者,亦得如願。因為中國佛教重視《阿彌陀經》,為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因此而使許多念佛的人變成自私,不管世間事,但求專心念佛,就怕臨命終時不得一心不亂而不能往生西方。日本的淨土信仰則不然,他們重視《無量壽經》,所以法然派的淨土宗、親鸞派的淨土真宗,特別強調彌陀的「他力本願」,只要信仰彌陀本願,就可藉著佛力得救,此似與基督教的信上帝即得救的思想相同,實際上不同,因為基督徒信神,自己不能成為神,佛教徒念佛,終究必將成佛。我覺得這比近世中國佛教徒為了強調「一心不亂」的專門念佛而不管世事者較為可取。我現在也主張必須相信佛經佛語,若依《阿彌陀經》持佛名號,一至七日,一心不亂,臨終見佛來迎,當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剋期修證的方式。若依《無量壽經》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國眾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念佛,也都決定得生。這就不必擔心不得一心不亂便無往生佛國淨土的希望了。若依《觀無量壽經》則較繁複,要分三點進行彌陀淨土的修持:(一)修三福(含世間倫理、皈戒十善、發菩提心、誦大乘經),(二)修十六種觀想法,(三)修九品往生法,故此經在中國及日本均少人修。古代中國及日本,重視《無量壽經》,近代中國重視《阿彌陀經》,畢竟淨土法門,要在「信」字,能信彌陀的本願,便可念佛往生,正如龍樹菩薩所說,淨土屬於他力救濟的易行道,若修禪觀等如《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那樣,倒有點像是自力解脫的難行道了。
彌陀淨土的修行法門,之所以能夠受到中國及日本許多人的崇信,便在於彌陀的他力本願,能予人以安慰的絕對信心,不必考慮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擔心自身修證的功力大小,只要信仰彌陀本願,立誓往生就好,然後便可放心大膽地來做各種自利利人的事了。縱然持戒不嚴,煩惱不斷,也總會有阿彌陀佛依其本誓願力來接引。淨土行者們可以放心安心。
諸位菩薩來參加清明報恩的彌陀佛七,執持彌陀聖號,就要相信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相信念佛的人,臨命終時,絕對可見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在七期中,能得一心念佛,當然很好,所以要念念用心念。倘若老在散心念而不得一心的效果,也不用著急,《觀無量壽經》說到,縱係五逆十惡之人,若能於命終之時,遇善知識,教其稱念阿彌陀佛,且足十念,至少亦得往生彼國的下品下生。不過既來參加佛七念佛,不得心存懈怠僥倖,如你不能及時念佛,念成習慣,等到命欲終時,誰能保證你有善友的勸導,誰又能保證屆時你還神智清明地知道以十念具足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因此,要在佛七中精進念佛,如能持之以恆,便能隨時隨地皆可做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