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根本不能動搖
現在我們大家在祖堂辭歲,祖堂的意義是什麼?它是代表著佛法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直到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法脈是一代一代相承相續的,從原始的印度佛教,到今日的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是我們的根本,這點不能改變。如果不能堅守漢傳佛教的立場,而轉變成藏傳、南傳的修持,那就喪失了我們道場開創的精神。
五台山的顯通寺和菩薩頂,原來都是漢傳佛教的道場,今日則為藏傳佛教的弘化地;尤其顯通寺,曾是華嚴四祖大弘化的場域,後為禪宗道場,今則改為藏傳佛教的據點。為什麼呢?因為道場的基礎不穩,一旦人才缺乏,立場的屬性隨時可換。
因此,為了堅定漢傳佛教的立場,除了一代一代的負責人必須站穩腳跟,堅持漢傳佛教的傳統;更要透過一代一代地辦教育,培養漢傳佛教的薪傳人才,如此才能固守漢傳佛教的根本立場。今天我們在祖堂辭歲,這一份光榮、這一份恩德得來不易,我們要感恩歷代祖師的恩澤,包括把法脈從中國大陸傳至臺灣的我的兩位師父:東初老和尚及靈源老和尚。
現在我們的僧團有兩百多人,每年人數仍在成長,道場也在增加中,力量勢必愈大,然而諸位一定要謹記:永遠不能拋開創辦人的理念、目標和方向。在我們僧團,生活是漢傳佛教傳統的生活型態,思想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思想,方法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方法,這就叫「傳統」。我們可以接收、運用和參考南傳和藏傳的優點,使漢傳佛教更豐富、更有彈性,但如果放棄自己的立場,專用他系的方法,這是有問題的。
過去我到藏傳、南傳的道場參訪,有的根本不允許我們穿漢傳佛教的僧服,甚至要求我們要重新受他們的戒,在他們那裡學習。法鼓山 的要求並沒有這麼嚴格,但是到我們山上來,就要遵守我們的方式,接受我們的環境,配合我們的生活型態,否則山上就會變成五花八門,一片散漫,失去莊嚴的整體性。我們法鼓山 是一個教育與關懷並重的團體,所以我們法鼓山 菩薩,都是接受教育、從事關懷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我們都是接受終生教育的學生,都是推廣關懷工作的萬行菩薩。在關懷他人的過程中,使我們自己的功德成長,在接受終生教育的過程中,使我們自己的品質提昇。
自我提昇、相互關懷,當從每一人自身做起,然後由個人而至家庭、而至社會、而至全世界。
只要我們自己願做、肯做、隨時做、隨處做的話,一人做,一人見淨土;一念做,一念見淨土;一時做,一時是淨土;一處做,一處是淨土。
如何來做自我提昇、相互關懷的工夫呢?對於這點,我們法鼓山 已經有了一套方法,那是我以數十年的學佛經驗,發現佛法本是指導人間生活的教材。只要照著它逐步練習實踐,便能離苦得樂、自利利人;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需求,我把實用而可活用的佛法,陸續地整理成幾個簡單、易懂、且容易做得到的單元,那便是〈四眾佛子共勉語〉、「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等。
我相信,上述所說的各項單元,不僅每一位法鼓山 菩薩,都非常認同,也多多少少正在使用,即使是社會一般大眾,也有許多人,已能將「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心靈環保」和「人間淨土」等觀念朗朗上口。只是,尚欠一種督促自己日日遵循、時時使用的方案,來協助大家自我激勵,把它當作每日必修的功課來做。
這,就是本方案產生的因緣。
從你所見到的這份「自我提昇日課表」,所標示的實踐項目來看,共有三十四項,若要求自己每天全部做到,開始的階段,似乎不太容易。但是也請大家不用擔心,你可以先選擇幾項自己覺得容易做而且已經在做的,試著做起;時間久了,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每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或深或淺地流露出來了。之後也許你會發現,你所圈選的項目,沒有機會做到,你未圈選的項目,卻有機會做到了,也就請畫上記號吧!
一項做到是一項的自我提昇;多項做到是多項的自我提昇;多次做到是多次的自我提昇;如能全部徹底做到,就是人成佛即成了。所以,在凡夫階段,不論選的項目有多少,做到的次數有多少,只要用心努力,常常想到自己是法鼓山 菩薩,是正在做著自我提昇的人,你一定會滿意自己在增增減減的過程中,改善了自己,也影響了環境。你豈不就是提昇人品、建設淨土在人間的菩薩行者嗎?
因此,只要把握住「心靈環保」的原則,一切項目就都容易做得到了。「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如能學習用佛法的智慧處理事情,用佛法的慈悲對待眾生,所有的項目,都難不倒你的;因為天堂地獄、淨土穢土,皆出於一念心的顛倒和不顛倒。不過,在初學之時,不必要求自己太高,不必選的項目太多,盡心盡力就好。
我們都是很有福報的人,也都是善根深厚的人,我們要感恩自己有幸參與了法鼓山 ,因為這是一個推動佛法生活化的團體;我們除了感恩三寶賜給我們智慧、護法龍天提供我們機緣,使我們知道怎樣來推展生活化的佛法;也要感恩法鼓山 的僧俗四眾菩薩,為我們這個團體,做了無量功德的奉獻;也要感恩我們的國家社會,對我們這個團體給予鼓勵及支持。
因此,我們必須知恩、報恩,必須知福、惜福、種福,以努力實踐本方案,來提昇自我,並迴向給三寶,以及一切的恩人。
本方案,先從法鼓山 的體系內開始實施,待獲得社會大眾的嚮往認同之後,便可普及到廣大的人間去了。
(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寫於北投農禪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