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9-21 20:02:46| 人氣1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5375-云何為『菩薩習行戒品瓔珞之功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菩薩習行戒品瓔珞之功德』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習行戒品瓔珞之功德』?依《菩薩瓔珞經》開示:菩薩習行戒品瓔珞,功德香熏自瓔珞身。所謂菩薩

  1. 奉遵道法,乃修戒定解脫之慧,勸眾生類篤信於戒,願其志性各充所願,曉了隨宜不失本誓,兼除一切愚惑之心,嚴淨道場具眾品宜。

  2. 不以麤獷使經其心,志常慕及一生補處,總持正法深遠之藏,意恒遊戲百千三昧,感動變化無以為喻。

  3. 一切萬物悉皆無常,難得之寶不可恃怙,行權方便而無所住,眾生心惑不解正道,心著吾我不明無常。

  4. 誓心為分別說,了一切空虛而不真,雖崇大道不捨二乘,所遊之剎莫不蒙慶,轉加精進倍行道業,於諸經法去其妄想。

  5. 法要不離十地,以次上位不越其敘,加以智慧消眾塵勞,不及道者自致道門。

  6. 恒念剋責意自念言:施為是誰受者何人?如觀財寶皆無有主,設有毀辱當自制意,後若受報端正殊妙。

  7. 所遊之處見莫不歡,若見貧匱裸形體者,躬自入海致如意珠,語以正法令知返復,以甘露法消竭眾難,念不馳泆。

  8. 道果之所瓔珞,意得自在,復以勇猛大力之教,建立訓導莫不隨順,若行若坐不離十念,心在三尊未曾忽忘。

  9. 了知地獄苦痛之惱,至心寂靜去塵勞垢,眾惡不犯無能迴轉,應於正理奉修禁法,德光普照皆蒙潤澤。

  10. 自計所有無所貪吝,施佛眾僧不興想著,或以權慧與王交接,輒能使王捐棄高位,若有人來求索頭目眼耳鼻口,即能惠施不逆人意。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菩薩習行戒品瓔珞之功德,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戒品』者,戒之品類。五戒,十善戒等。如同《梵網經》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瓔珞』者,取菩薩以十德莊嚴其體之義。又『菩薩十德』者,即謂菩薩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又『功德』者,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921日星期四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台長: 果前
人氣(1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5376-云何為『菩薩瓔珞心識定法』
此分類上一篇:5374-云何為『菩薩修行識定瓔珞之內涵』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