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19 21:01:08| 人氣1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無心」思 文/聖嚴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心」思

思考是探究、省察,以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分析事情。首先我們要知道思考本身不見得會引起煩惱。譬如一些佛、菩薩和祖師的塑像,特別是西藏密教的塑像,常有頭傾斜一邊,顯露出思考的模樣。不過,有目的的思考和無目的的思考是不同的。一般人思考時,心中懷有目的;有目的,就有目標,而有目標時,就有個自我想要達成那個目標。然而,菩薩在思考時,是沒有特定的目的;一個沒有自我中心的人,當他行事時,心中是沒有目的的。

菩薩的思惟是從「三昧」的禪定中生起的。在此定中,心是統一的,沒有自我。因為如果有我的意識,就表示有一個「自我」,與我所思惟的對象有別。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有兩個念頭:我和我所想的。有這兩個念頭,心是無法完全統一,也無法進入禪定之中。菩薩沒有自我中心,常住於定中,可以在沒有心理建構下行事。然而,這樣的思考是否能如一般的思考同樣地運作呢?當然可以,不過菩薩的思考是更廣闊、清澈,充滿了智慧。

學習無為的思惟

對佛和菩薩而言,思惟不是一定需要的。不過,當他們說法或度眾生時會思惟。大乘佛法認為佛陀有三身:法身、化身與報身。思惟對法身佛不是必要的,而應化眾生的化身佛卻一定會思惟。什麼樣的思惟呢?化身的佛在人間出現時,必定會用人的思考。不同的是,化身的佛和菩薩在行動時是沒有特定的對象,他們應現世間度化眾生時沒有自我存在;一般的凡夫,無論他們怎麼說、怎麼認為,總還有一個自我。

雖然我們大多數的人,還無法達到那樣的境界,可以沒有自我、不懷目的地運作,但知道有如此的境界,對我們仍是重要、有幫助的。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被得失吞噬,當自我與環境起了衝突,這個認知便格外重要。遇到這種情境時,要提醒自己「無為」(asaskta)的境界,也就是無所緣的境界,在這境界中,我們可以沒有自我中心,不懷目的地行事。即時我們一時間還不能做到,仍應當努力學習效法諸佛菩薩。每當我們與他人或與環境起了衝突,可以反觀自己是否被自我和「我」的目的所擒獲。如果我們能趣向無為的心態,這些衝突或許都可以解決。

「有為」(asaskta),是有所緣境,是有自我的。當有一個自我存在,我們所遇到的,都是六根摘取的對象(六塵),而這些對象是來自於我們的身體和身體所處的環境。既然這些對象是來自於物質界,那麼思惟能與物質脫離嗎?即使思考的是抽象的概念,我們仍需使用符號,而符號也是藉由物質現象塑造出來的。這也就是說,沒有物質做為憑藉,我們是無法思惟的。

不唯物也不唯心

如果說,有現象才有思惟,而且只有透過思惟才能達到精神領域,那我們將陷入唯物論,相信現象是真實的,但佛教經典沒有引導我們朝向唯物論的觀點。
《圓覺經》告訴我們,當我們的心對六塵反應時,思惟才會生起。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心不起作用,就不會感受到六塵。例如當你在無夢的沉睡中,有什麼存在於世界?可以說什麼都不存在。同樣的,當心全然昏昧,如陷入昏迷狀態時,什麼都不存在!因為心覺察不到任何東西。然而另一方面,當心全然明朗和極度敏銳時,對於物質世界也是無所覺知。因此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中當心極度的明朗或極度的昏昧時對物質世界是沒有覺知的;只有當心處於平常的狀態時,對於六塵和一般的物質才有所覺知。然而,當心在動時,當心對物質有所覺知時,物質才存在;當心沒有這樣的覺察時,現象不能說是存在的。這樣的推理演繹會導致一個觀點,而這觀點和唯物論是相反的。難道《圓覺經》是導向純唯心論嗎?

心只有在對現象反應時才起作用,這包括物質和心理現象。如果我們假設現象只有在被心體驗時存在,那麼現象和心都不是真實存在。因為如果現象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不會仰賴心的覺察,而如果心是真正的獨立存在,心的作用不會憑藉物質世界,因此我們既否定唯物論,也否定唯心論。

如果我們知道心是沒有實體的幻相,以虛幻的心追求佛果,將導致更多的幻相,就像是看到空中花一般,我們可能甚至更進一步,以為自己看到開花結果。但由虛幻的花朵所結成的果實,是不可能比花朵本身更真實、更具有實體。因此用一個自我、虛幻的心去探測深奧的佛果,是徒勞無功的。

無所求的修行

雖然有情眾生嚮往成佛,但如果以一個有自我中心的態度去修,是不可能達成的。要去掉這些態度並不容易,為了達到成果,修行者可能一時提起勇猛精進心,忍受莫名的痛苦,但要長時間堅持下去就很難了。到頭來,他們或許會明白修行不是那麼簡單,解脫煩惱也是不容易的,更不消說成佛了。實際上,有些人開始修行後,產生了更多的煩惱。有時候,他們可能會想:「我先停下來一段時間,等準備好了再來修行。」我遇過不少人,開始時非常努力地修行,但一段時間後就鬆懈下來,最後還是離開了修行之路。

以無所求的心來修行是最好的!愈是追求修行成果,愈是活在幻相中,而離見性也就愈遠了。我們應該保持安定平穩的態度,遵循佛陀的教導,不要去理會修行是否有進展,煩惱是否解脫了。沒有這些罣礙,煩惱自然會減少,而在不知不覺中進步。如果我們急於有所進展,那我們可能會失望,也可能會因幻相破滅,最後就放棄修行了。當我們能夠不懷目的、心無所求地思考,並能放下自我中心時,圓滿證悟與成佛是可能的。

 

台長: 果前
人氣(1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 心不要像照相機 文/聖嚴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禪、禪修和神祕主義 文/聖嚴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