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11 21:32:27| 人氣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師父開示 文/聖嚴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師父開示

 

方法

再一次,我又來到了英國的威爾斯,和所有的修行者一起參加這次的禪修營。除了這不變的濕冷天氣之外,每一次我來到這裡都有不同的感受。台灣氣候炎熱,所以即使你們告訴我今天的天氣很暖和,我仍然感覺寒冷。但還有一件事是大家都一樣的,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老了一點。雖然我們之中有些人還很年輕,但是我們都在變老。至於我們有沒有因此而變得更有智慧,那又另當別論了。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唯一認識的人只有約翰,是他說服我到這裡來的。第二次,我多認識了一些人,包括有些曾經在紐約和我一起參加禪修的人。而這次我見到更多的新面孔了。隨著時間過去,大家都有些改變,梅仁偉德也一樣。這座隱匿在威爾斯深山中的小農莊,看起來愈來愈像一座禪寺了,能在英國找到一個這樣的地方,的確讓人意想不到。

這次我想要更深入地說明默照禪,因為你們有許多人發現它很有用,而且約翰也和這種方法特別有緣,看來梅仁偉德禪修中心和默照有份善緣。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探討佛法,而修學默照將是一種很好的切入方式。希望能夠為已經在豐饒的英國土地上漸漸長出的禪苗,灌溉更多的養分。

你們有些人用過「只管打坐」的禪修法,這是曹洞宗一種靜默而映照的修行方法,加州沙士塔禪寺(Shasta Abbey)的法雲慈友禪師,於一九七二年在英格蘭北部建立了「瑟羅塞爾洞修道中心」,你們在那裡學習了這種方法。從歷史上來看,日本曹洞宗是從中國曹洞宗發展而來的,所以「只管打坐」和默照禪有許多相似之處並不令人意外,默照禪就是這種日本禪法的基礎。儘管「只管打坐」是一種很優秀的修行方法,但是我相信它後來並沒有很清楚地將中國禪的條件、方法以及觀念一併帶出。

當年,道元這位偉大的日本禪師,從他的中國老師如淨禪師那裡習得默照禪,繼承其衣缽,並將這基礎的修行方法帶回了日本。在中國,這個方法是由宏智正覺禪師首倡而弘揚的,他所作的〈默照銘〉意境深遠,我們將在這次的禪修營中一起探討。宏智的文字看起來境界非常高,因為他的默照開示,都是直接來自他的心和立即的領悟中。要真正的領會他所要表達的意涵,我們必須在修行方法上與他一致,不過,用功的初學者也可以從他的文字中,體會什麼是「照」。

我們必須一開始就先闡明這種修行方法,因為只有親身體驗它的效果,才能完全體會大師的話語。我們不僅要明白修行的方法,也要明白方法背後的觀念。我教默照的切入角度可能和其他禪師有些不同,我是從三種不同困難層次的觀點來教授。如果不這麼做,初學者可能會覺得這方法太難。但是我也會小心,不要讓那些老參們感到無聊。所以,我會介紹一些修行的不同層次。初學者可以從最簡單的層次開始,不過,如果你現在已經在一種較深的層次上,就直接從那個層次開始。然而,在深水裡,你必須要會游泳,所以要小心。

第一個層次,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只專注於你的正在打坐。」你必須把注意力確實放在正坐在蒲團上的這個身體。感覺身體的整體感受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要去注意某些特別的地方,例如手、腳、臉、鼻或是姿勢等,也不要特別注意呼吸,或是感覺呼吸經過的地方,而是覺察身體當下的整體感。
要做到這點,必須放鬆身體,同時也要保持警覺。確定打坐的姿勢完全正確,符合正統的打坐形式,否則身體無法保持平衡,肌肉受力不均,身體各部位就會覺得緊繃,漸漸地,姿勢會變形,心裡也會煩躁不安。

當我告訴大家要放鬆的時候,總是有人會放鬆過頭,而且馬上開始覺得昏沉了。相反地,當我要大家不要太懶散時,也總是有人會整個身心都緊張起來,直到他開始納悶,為什麼自己會感到有壓力。因此,要在放鬆與覺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很重要的。如同我之前提過的,這就像是用扇捕羽,必須要保持適度的警覺與洞察。每當你覺得懶散,需要提起一些活力的時候,檢查一下自己的坐姿,讓心清明起來;每當你覺得緊繃或是疲倦時,檢視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身體太緊張,或是坐得太僵硬了。

不只身體需要在放鬆和警覺之間找到平衡點,心也是如此。心必須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清清楚楚,不要昏沉,也不要散亂,更不要只是茫然地坐在那裡。你要保持警覺、保持清醒,並且專注在當下,但是不要緊張,也不要被想要坐得好或是懊悔的念頭所占據。

當你已經在打坐中感覺「適應」或是像「回到家」一樣之後,便會進入第二個層次。當這個階段出現時,便不會再對身體的存在有任何特殊感覺。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坐在蒲團上,但並不會特別意識到它的存在。也可以說,身體不會再困擾或影響你。

當這個禪修層次漸漸加深、確立後,即使你可能會覺察到身體某些部位有刺痛感,但也不會被干擾,而且這些刺痛感通常會完全消失。此外,和身體一樣,環境也不能再干擾你。這時,環境和你的意識不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兩者的對立消失,進入同一種感受中。

你聽見鳥鳴、羊叫與其他聲音,卻不會被這些聲音干擾。你的意識包含了這些聲音,沒有分別「內」、「外」。你的意識範圍已經跨越了這些聲音,所以你和這些聲音是沒有區分的。雖然,在這個層次上,身體、環境以及心仍然清清楚楚地在那裡,但是它們彼此不再互相影響,也不會互相干擾了。修行者只是敏銳的覺察一切現象,而不會有厭煩的感覺。

第三個層次也許可以稱為「超越」的層次。這時,已經沒有環境要去觀察了,沒有覺察的對象,也沒有覺察的主體,好像是沒有事物存在的感受。雖然打坐的人依舊知道身體還坐在蒲團上,也知道這個房間、屋子以及農莊仍在原處,但是他已經停止忙錄於覺察這些事物,心是在一種「空」的狀態中。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那正是一直就在那兒的東西──空的狀態本身,而空已經變成了禪修的主題或焦點。即使打坐的人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這麼做,但是在他的意識裡,還是有一個對象,也就是「空」本身。雖然自己不知道,但是這時修行者的心仍然以細微的二元對立念頭在運作著。他認為自己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其實心中還在描摩著這個「空」。即使他認為自我已經消失了,但是當他離開了打坐的環境,回到日常生活的狀況之中,會發現自己仍然受制於舊有的難題。即使他已經修行得很好了,但還是沒有完全發展出能夠進入悟境的修行力量。

很久以前,有一位和尚,跟著他的師父精進修行。有一天,他覺得自己開悟了,他對此毫無疑問,因為他的體驗和佛經所提到的完全一模一樣。而且當他讀佛經時,彷彿完全能瞭解經中的意思,但是他的師父卻拒絕為他印可。於是這名和尚決定離開師父,到其他寺廟追隨其他師父修行。

有一天,他涉水走過一條小溪,見到了自己在水裡的倒影。「啊哈!」他大喊:「你是我,但我不是你。今天在這裡見到你,我才明白了!」在那覺醒的瞬間,他才真的開悟了。「存有」與「空無」對他而言,已經不再是對立的。當這些經驗同時浮現,他證悟了。他從水中自己的倒影裡看見了某種意義。

當我們想到自己的時候,會產生自己的影像,這些影像就如水中的倒影一般。「你是我。」我們會這麼說,但是我們也會理解任何實體的影像是空的,是絲毫無差的倒影。因此,「我不是你」這句話也是真的。當這些洞察同時發生時,還剩下什麼呢?

大部分的修行者,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空」。執著「有」,是涉入了主體或客體的二元對立;當你二元對立的感覺消失時,便會生起對「空」的執著,然而其中仍有很細微的二元對立──執著於自我對空的體驗。當有與空融合為一聲大笑時,它們分離的表象便消失了,在現象界裡不再有矛盾。

修行者可能會問我:「師父,那第四層開悟的境界,究竟怎麼樣?」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只能以比擬、象徵或說故事的方式來回答。任何想要用文字來定義這種深刻體解的企圖都會出錯,創造出一些描述性的具體事物來,完全缺乏「有」與「空」同時現前的滋味。其他三個層次都可以描述出來,但第四種層次卻只能運用象徵,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標註的路標,搖搖指著遠方的海洋。的確,我們不應忙著試圖去用具體的語言來定義開悟,最好是能在不同的層次上修行,不執著各種層次,最終離開了軌道──因為最後目的地是超越軌道的,它沒有軌道。

以我們目前的修行來說,重要的是對自己正在努力的事有一些基本概念。我剛才所指出的幾個層次,對打坐而言是很有用的指標,但是我記得你們有些人之前修習過其他方法,所以我維持一種彈性的方式,而非固定一種方法。如果你正在使用的其他方法和禪法一致,修行的成果仍然會提升。但是,如果你修行的根本觀念與禪法有差異,那麼所得到的結果,只是你所選擇的概念的反映,並不能被視為是禪的體驗。觀念將決定修行的結果。

「默」與「照」這兩個字都是這種修行方法最基本的要素,也清楚帶出成功地修行這種禪法的條件、方法和觀念。默照的修行本身是由古老的印度禪法「奢摩他」與「毘婆舍那」發展出來的,分別意指「心止於一境」和「明確的觀察覺照」。在宏智正覺禪師之前,中國的禪師通常將這兩種方法分開來教導。在日本,有時這兩種方法也被用來當作「只管打坐」的輔助修行。一般使用隨息或數息的方法來定心;而覺照則是要求修行者以質疑的方式去看修行這件事──現在所體驗到的實際上是什麼?

在默照中,我們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如此不但能增進打坐的功效,也能避免接替使用方法的複雜性。從宏智正覺禪師之後,默照禪這種將止、觀結合成一體的禪法,便成了曹洞宗的主要修行方式。它是止觀同時的修行方法。當心不動時,便是「默」,當你洞察「默」時,便是「照」。觀察變動的念頭,叫做「觀」,觀察「默」時,則是同時運用了定心與覺照,這就是默照。

 

 

台長: 果前
人氣(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 每一念都是當下 文/聖嚴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 堅定初心行菩薩道 文/證嚴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