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9 20:38:02| 人氣2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3867-云何為『菩薩能隨轉攝受大乘之法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菩薩能隨轉攝受大乘之法 』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能隨轉攝受大乘之法 依《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開示菩薩能攝受大乘之法者

(一)謂不忘失大菩提心復不放逸。

(二)謂信所作悉墮業報。

(三)謂起正見於緣生法不相違背。

(四)謂離愛非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

(五)謂隨住大慈而自救度。

(六)謂起大悲心不著己樂。

(七)謂希求佛身隨念於佛。

(八)謂依法真修隨念於法。

(九)謂住不退轉眾中隨念於眾。

(十)謂蠲除一切煩惱隨念於捨。

(十一)          謂常不忘失菩提心故隨念於戒。

(十二)          謂住清淨法隨念於天。

(十三)          謂隨住利樂令他歡喜。

(十四)          謂住堅固意極善樂欲。

(十五)          謂起歡喜心為一切眾生施作解脫。

(十六)          謂從甚深法理出生勤求正法。

(十七)          謂不以財利之心而行法施。

(十八)          謂於聽法者作病人想。

(十九)          謂於所說法如良藥想。

(二十)          謂己說法者如醫王想。

(二十一) 謂常行衛護令法久住。

(二十二) 謂令三寶種不斷不絕。

(二十三) 謂無貪相續常生喜足。

(二十四) 謂捨諸所有不起愛著。

(二十五) 謂雖自守戒而常將護諸破戒者。

(二十六) 謂諸惡作者不觀彼過而住於忍。

(二十七) 謂諸善作者現起饒益而住於忍。

(二十八) 謂於背恩者起悲愍慧。

(二十九) 謂於知恩者起恭敬悲。

(三十)          謂於無智者不起慢心。

(三十一) 謂於有智者隨彼受學。

(三十二) 謂深固善根心無厭捨。

(三十三) 謂於諸善法心常隨轉。

(三十四) 謂無諂曲故三戒清淨。

(三十五) 謂於說法者愛敬承事如師尊想。

(三十六) 謂捨諸外道文籍善聽正法。

(三十七) 謂修諸善根雖復艱苦於生死中亦不疲懈。

(三十八) 謂於現住世及已涅槃諸佛如來承事供養而無厭足。

(三十九) 謂與諸眾生為不請友。

(四十)          謂以無依無取無著之心修四攝法。

(四十一) 謂了知在家諸過失已常樂出家。

(四十二) 謂於正士之業常自開發。

(四十三) 謂所作決定住菩提道增修勝行。

(四十四) 謂於同住大乘者不生惱恚。

(四十五) 謂教授菩提心法不生疲懈。

(四十六) 謂善護祕密法使不流散。

(四十七) 謂常當勤求法工巧智。

(四十八) 謂以真實語建立法幢。

(四十九) 謂所發誓願當令畢竟。

(五十)          謂以無變悔心鈞行布施。

(五十一) 謂常當覺了諸魔事業。

(五十二) 謂常應發起離慢智業。

(五十三) 謂遠於知識樂居寂靜。

(五十四) 謂離增上慢及貢高心不起他謗。

(五十五) 謂雖復了知諸煩惱已而亦隨順世間行相。

(五十六) 謂淨命自資離諸貪染。

(五十七) 謂深固相應而常宴坐。

(五十八) 謂雖復多聞而常寂定。

(五十九) 謂如理正修瑜伽行地。

(六十)          謂如實伺察空境界法。

(六十一) 謂於其利衰心無高下。

(六十二) 謂怖畏憒鬧獨處園林。

(六十三) 謂若得法利與他同分。

(六十四) 謂善解四聖諦智。

(六十五) 謂於諸智法無祕惜。

(六十六) 謂為未學者成辦學故心無高勝。

(六十七) 謂若得若失信業報故不生熱惱。

(六十八) 謂恭敬聽法之者善為說法。

(六十九) 謂於親友中離諸貪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

(七十)          謂於說法師所不起諂心而常讚歎。

(七十一) 謂以調順心故荷擔一切眾生。

(七十二) 謂於諸波羅蜜多相應勤求。

(七十三) 謂精進長養菩提道行。

(七十四) 謂建立信根令無動轉。

(七十五) 謂於國城中不空受食。

(七十六) 謂積集七種聖財不匱乏。

(七十七) 謂內意真實安固命根。

(七十八) 謂以方便善巧成熟眾生。

(七十九) 謂行法施故而善攝法。

(八十)          謂離諸諍論說最上法。

(八十一) 謂以無所得心聽受正法。

(八十二) 謂離沙門垢故而成沙門。

(八十三) 謂以無染愛心入王城聚落。

(八十四) 謂常當伺察過失善護一切眾生。

(八十五) 謂棄捨世間諸雜藝者。

(八十六) 謂於善知識所常當誠實。

(八十七) 謂自心清淨已起智復令一切眾生心得清淨。

(八十八) 謂無虛假故內意清淨。

(八十九) 謂趣向最勝道故深心清淨而此一法善作勝業方便清淨。

(九十)          謂福清淨已諸相清淨。

(九十一) 謂智清淨已煩惱清淨。

(九十二) 謂眾生清淨已剎土清淨。

(九十三) 謂雖觀無相而善迴向。

(九十四) 謂修隨順忍。

(九十五) 謂於三解脫門常當伺察修習出離。

(九十六) 謂住無所住。

(九十七) 謂證漏盡智神通游戲。

(九十八) 謂住於止觀所作成辦得明解脫。

(九十九) 謂勤修方便所攝之慧。

(一百)          謂住三界輪得菩提場莊嚴。

(一百零一)       謂一切法平等現成正覺。

(一百零二)       謂一切法自性無性無生無起如是知已即得無生法忍。

    由此觀之,如是『一百零二者』,即所謂菩薩能隨轉攝受大乘之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19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台長: 果前
人氣(2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3868-云何為『菩薩能護持正法之緣由』
此分類上一篇:3866-云何為『菩薩能降四魔』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