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28 20:47:41| 人氣1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3464-云何為『法師之三業清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法師之三業清淨』

 

    眾所周知,對於三藏十二部經典中,精通經藏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稱為『律師』;精通論藏者,稱為『論師』;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一般人都因民間小說『西遊記』,稱  玄奘法師之印度取經,為『三藏取經』之誤導,而不知『三藏』乃指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的別名,而非  玄奘法師之專有名詞。例如歷代著名之   鳩摩羅十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三藏法師、 求那跋陀三藏法師、 大廣智不空三藏法師、 菩提燈三藏法師、安世高三藏法師等,都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然而今日卻大加爛用,只要是出家眾,不管其有否受過『三壇大戒』,或對經律論瞭解多少,或有無在從事弘法利生工作,甚至於只靠『趕經懺』而非真正學佛修道者,或附佛外道、靈學術士、風水地理師等,都有以『法師』稱呼之,而其本人也都以『法師』自居。又有人稱其皈依師為『大師』或『上人』,不管其『修持』或『道行』如何,此亦為多位法師(如  淨空法師、常照法師、如本法師)所曾批判的。至於云何為『法師之三業清淨』

依《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開示:若有法師聞此寶積正法經典,發尊重心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彼法師得三業清淨。云何為三?即所謂

(一)    【十種身業清淨】。何等為十?1)臨命終時不受眾苦;(2)眼識明朗不睹惡相;(3)手臂安定不摸虛空;(4足安隱而不蹴踏;(5)大小便利而不漏失;6)身體諸根而不臭穢;(7)腹腸宛然而[舽-舟+]脹;(8)舌相舒展而不彎縮;(9)眼目儼然而不醜惡;(10)身雖入滅形色如生。

(二)    【十種口業清淨】。何等為十?1)言音美好;(2)所言慈善;(3)言說殊妙;(4)言發愛語;(5)其言柔軟;(6)所言誠諦;(7)先言問訊;(8)言堪聽受;(9)天人愛樂;(10)如佛說言

(三)    【十種意業清淨】。何等為十?1)意無瞋恚;(2)不生嫉妒;(3)不自恃怙;(4)無諸冤惱;(5)離其過失;(6)無顛倒想;(7)無下劣想;(8)無犯戒想;(9)正意繫心思惟佛土;(10)遠離我人得三摩地成就諸佛教法。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即所謂法師之三業清淨,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法師』者,稱能精通佛法為人之師者,又謂行法之師也。如同《法華經序品》曰:「常修梵行,皆為法師。」《法華文句》曰:「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中略)師於妙法自行成就(中界),能以妙法訓匠於他,故舉法目師。」《嘉祥法華經疏》曰:「以人能上弘大法,下為物師,故云法師。如世藥師以藥治人病,名為藥師。」

    總而言之,為了續佛慧命,為了延長法運,佛門四眾各有其任務,在家二眾之優婆塞優婆夷,其任務乃在出錢出力護持道場、供養三寶;出家二眾之比丘比丘尼,其任務乃在弘法利生、紹隆佛種,所以後二者,除了在自利方面,要多多深入經律論三藏之研究與修持,經由『聞慧』,進之『思慧』、『修慧』而『證果』,而且在利他方面,更能將自己『所修』『所證』,教化眾生,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滿『菩提願』,才能上報  佛陀恩(<華嚴演義>之如來十恩:【1】發心普被恩【2】難行苦行恩【3】一向為他恩【4】垂形六道恩【5】隨逐眾生恩【6】大悲深重恩【7】隱勝彰劣恩【8】隱實施權恩【9】示滅令慕恩【10】悲念無盡恩),下報眾生恩,否則如同古德所云:「施主一粒米,勝過須彌山;今世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2328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www.im.tv/blog/famscl/1143562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blog.dreamhome.com.tw/blog.asp?name=famscl

台長: 果前
人氣(1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3465-何等為『四種沙門』
此分類上一篇:3463-何等為『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四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