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03 20:41:27|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生命的主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命的主人
我們若不透過佛法來認識生命,那麼,生命的事實,只是無可奈何的一種現象,永遠在生死中流轉,周而復始。曾有人問我:「為什麼父母要把我生出來,讓我在這世界上受苦、受難?」其實,不是父母要將我們生出來,而是自己要被生出來,若無業感果報,是不會被生出來的。這雖不是出於自由意志,確是出於自作自受,因為由於無明煩惱,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學佛法,也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自由與自在。
我曾遇到一個人,他的家境富裕,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可是對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沒有經歷過,因此他反而羨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對我說:「師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對我實在太好,也因此許多事情我都不會做,也不懂。我沒有辦法像一般人那樣過一般人的生活,有時,我覺得這是生命中的無奈,我無法如一般人那樣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 之中,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滿足的,想不到還有不滿足的人,似乎比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滿足。
由此可見,人在世上,對自己生命現象的處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換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為什麼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瞭解到生在世界上來,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也沒有被誰作弄。而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提昇生命
生命的提昇,首先是不造惡業,要造善業。若能夠不造惡業,多造善業,對我們的生命,不能說立竿見影,馬上就能改善,至少將會改善,如若這一生不能改善,未來生也能改善。將希望與信心寄託於未來,對佛法有信心,便對自己能夠去惡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說的「業」,可分為兩大類:一為有漏業,另一為無漏業。有漏業是你做多少行為便會得到多少果報,果報完了之後,業便沒有了;也等於說,賺了多少錢便花掉多少錢,花完就沒有了。有漏業又可分為黑業及白業兩類:黑業是造 作惡業,而白業是造作善業,黑業有惡報是墮落三惡道,白業有善報是轉生三善道。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受報的同時,又造新業,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無盡期,故稱有漏的業海是茫茫的苦海。
無漏業乃是行善不求報,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漏業亦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修得解脫道以後,就不再到這個世界來,故稱之為光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無漏業,修的是無漏學,但在進入涅槃道的解脫境之後,也不再到世界上來了。另一類的無漏業是以利他為優先的大乘菩薩行,凡對眾生有益的事,永遠盡力去做而不求果報,他們雖已不需在這人間受種種苦難,但由於眾生還在苦難之中,所以永遠還在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三無漏學
至於無漏業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為基礎。以「戒」而言,有消極和積極的兩個層面:消極方面,是一切惡事不可做;積極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當然也可以稱為習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裡面,能夠心平氣和與他人和睦相處,反省自己,不鬧情緒,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經典裡教我們許多糾正情緒波動,平息心情混亂的修養方法,無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況下,幾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時,當然可以不動情緒,一旦遇到環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衝突、意見相左之時,仍能不會生氣,就很難了。人們往往在信佛學佛之後,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來對治。曾有一對夫婦,在大吵一頓之後,跑來找我,雙雙向我請示:「師父,我們已經學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該如何是好?」我說:「很簡單,知道吵架不對,以後就不要再吵,萬一又吵起來,則要相互懺悔、相互道歉,然後每天要定時做功課,無論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後,遇到外境與自己衝突的時候,便不會那麼容易動情緒,當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過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誦經、念佛、持咒、拜佛、懺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層次。基礎的層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緣的道理;最高的層次是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達佛的層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點佛法的智慧,則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則不會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緣,則會促成好因緣的成熟,改善壞因緣的變遷,如此,對未來將抱著無限的希望,對自己、對他人,用因果、用因緣,也都能夠得心應手了。
自覺聖智
生命本身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如果能從生命得到解脫,便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人們對生命的無奈與困擾,無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處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證入無我的實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由於自我中心徹底消失,而生命的現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也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無以為名,名為「解脫自在」。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講於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劉德如整理)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果前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溝通的方法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卸除心防,從轉化煩惱開始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