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8 22:36:12| 人氣1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說法因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法因緣
說法因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成佛十年,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

這段經文的形式,是各部經典共通使用的,古代註經家們都解釋為「六成就」。是結集經典時的制式用法,即以「如是」,向大會的會眾取信;以「我聞」,表示向結集大會誦出此經的阿難尊者,親聞佛曾如此說的;以「一時」,表示佛陀說出此經的那個時間;以「佛」為說法主釋迦世尊;以「王舍城」等地名、建築物名,表示佛陀說出此經的場所;以「與大比丘」等,表示佛陀說法時的當機對象。

語譯:
就是這樣,我阿難親自聽聞到的,那時的釋尊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中,處於寶月講堂的栴檀樓閣。當時的佛陀,已成道十年,佛陀世尊與百千位大比丘眾,聚集在一起。

註釋:
一時 在佛典中的時有兩種:1以世間共同使用的時間為實時,梵文稱為迦羅(ka鷲a),2以剎那生滅的分位為假時,梵文稱為三昧耶(samaya)。佛教經論中所用的「一時」,都是三昧耶時,《律藏》中的朝、午、夜等,則用迦羅時。

佛 是大覺者,小乘經中一共只有過去七佛,大乘經中則有十方三世無量數佛。《阿含經》中只有人間身佛,大乘經中則有化、報、法的三身佛,化身佛之中又有人間身而具足三十二種大人相的佛,以及應現十法界各類眾生身相的佛。此處是指人間身的釋迦牟尼佛。

王舍城 梵文是Ra鷮a-grha,為中印度摩伽陀國的首都,佛世該國的國王是頻婆娑羅,乃為釋尊成道後赴鹿野苑途中,先去說法化度國王的地方。

耆闍崛山 梵文是Grdhraku黂a,王舍城被五山圍繞,其中最高大者,位於王舍城的東北,即名耆闍崛山,意為鷲峰,山頂似鷲,當地人稱之為鷲頭山。《法華經》卷五的〈壽量品〉,將之譯為靈鷲山,而有「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的偈語。

成佛十年 是指出佛陀宣說此經時的年代,在一般的大小乘經典中,很少有這樣肯定的標示,所以比較特別。《律藏》中則於開始制戒,就說是佛陀成道後六年。

與大比丘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舊譯,玄奘的新譯為苾芻,意譯為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

依據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的解釋是:「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義名焉。」僧肇是羅什的弟子,精通梵漢兩種語文,他以為比丘的梵文一名,含有四義,所以沒有恰當的漢文名詞可以轉譯,便用音譯了。

釋尊說法,在《雜阿含》中的許多短經,或對一人說,或對多人說,或對集會的大眾說。一般而言,《阿含經》多對人間身的僧俗四眾弟子說,那就是出家的男女二眾,名為比丘及比丘尼,在家的男女二眾,名為優婆塞及優婆夷。到了大乘經中,由於聽眾成員不限人間身的僧俗四眾,聽眾的數量動輒就有無量無數,除了人間身的四眾聲聞弟子,必有來自此界他方的大菩薩眾,甚至還有大量的諸天鬼神等眾,因此,便將說法的大會名為海會,例如宣說《阿彌陀經》時名為彌陀海會,《法華經》的靈山海會,《華嚴經》的華嚴海會。《如來藏經》的會眾,也有三大類:一是百千位聲聞相的大比丘眾,二是此界他方的大菩薩眾,三是天龍夜叉等八部鬼神。

所謂「大比丘眾」,是說這些比丘,皆是已證得四種聲聞果位的聖人眾,故在不空三藏的譯本中,在「大苾芻眾」的文句之下,接著尚有一段形容介紹的文字,說他們都是「有學無學,聲聞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皆得自在,心善解脫。」並且例舉了大迦葉、三迦葉、薄俱羅、離波多、舍利子、大目犍連、憍陳如、阿難陀等大聲聞眾的名字。

菩薩摩訶薩,六十恆河沙,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皆悉能轉不退法輪。

語譯:
偉大的菩薩聖眾,有六十條恒河沙的數量那麼多,他們都已成就了大精進力,他們已經供養了百千億那由他數的諸佛,他們都已能轉不退轉的法輪。

註釋:
菩薩摩訶薩 梵文Bodhisattva-maha-sattva,意為偉大覺悟的眾生。聲聞自求覺悟之道;菩薩自覺覺他,然亦有其道果的等位高下,凡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即被稱為菩薩摩訶薩,菩薩是覺有情(眾生),摩訶薩是大有情(眾生)。

恒河沙 梵文ganga-nadi-va鷲uka,新譯殑伽沙。恒河是印度東北的大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部,沿路匯集大小無數的支流,向東南奔流五百里,然後與波拉馬波脫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恒河流域一帶,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大平原,數千年來,是印度文明的中心,佛教以及許多的印度哲學家,都以此一流域為發祥地。印度民族,便將此恒河視為神聖。

大乘經典中常以恒河沙來形容數量的眾多,原因是其他河流沒有恒河那樣源遠流長而且沙細又多,加上釋迦世尊遊化人間,就在恒河兩岸。《大智度論》卷七,對此有如下的說明:「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一個恒河沙數已是無量,何況現有六十恒河沙數的大菩薩眾,雲集來會的場面了。

大精進力 精進是六波羅蜜的第四波羅蜜,精進力是三十七道品之五力內的第二力。是以信、精進、念、定、慧的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五根增長,對治邪信、懈怠、邪念、亂想、三界諸惑,稱為五力。大精進力,則為兼攝五根五力的精進波羅蜜,策勵自己,勇猛不懈怠,修行一切善法,伏斷一切惡法。此處因係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奮力修持悲智雙運、難行能行的菩薩萬行,永不疲厭,絕不退心,故名大精進力。

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供養諸佛是大乘菩薩行的必修功課之一,基本的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基本的成佛之道是以智慧心斷除煩惱,以大悲心成熟眾生,以六度四攝,透過利人來成長自己。為了感恩諸佛說法的功德,為了見賢思齊學習諸佛的福慧莊嚴,所以要對諸佛稱讚、禮拜、供養,並且在佛住世之時要請佛說法,當佛涅槃之前要請佛住世,這些都是菩薩行者必須做的。佛在《法華經》中,處處讚歎供佛功德,每為弟子授記,便說各自於當來成佛之前,將要供養多少數量的諸佛,意思是說,若要成佛,先當逐一於無數諸佛之前作供養人,以財物、體力、心力等修種種供養,甚至如《法華經》及《梵網菩薩戒經》中鼓勵以燒身、燒臂、燒指等供養諸佛,才是真的精進。此在聲聞法中是被禁止的極端苦行,但於菩薩行中,是受鼓勵的難行能行。站在人間身的立場,應該禁止燒身的苦行,則是不必懷疑的。

那由他 梵文的nayuta,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相當於漢文的億,而此億有三等:十萬、百萬、千萬,在佛典中各派論師之間,億數也有多少不等,一般的漢文化中,多是以十萬為一億,此在《一切經音義》卷三,就是如此解釋。現代人所說的億,是一萬萬。

悉能轉不退法輪 是說以下經文中所介紹的那些大菩薩們,都是已位階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已得無生法忍,已登三不退轉之中的第二行不退位。所謂三不退是萬劫修因至十住位為「位不退」,入初地位為「行不退」,八地以上為「念不退」的無功用位。

不退轉的梵文是阿鞞跋致(avaivartika),其位次在各派論師間雖有不同的見解,大致說是得無生法忍的初地以上大菩薩。因為初地以上的大菩薩,自己已得行不退轉,到了八地以上念不退的大菩薩,已能顯現佛身,為法身大士說法,轉不退法輪。由於以下的經文所舉諸大菩薩,都是八地以上乃至十地滿足最後一身即將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所以都能轉不退法輪了。

法輪的梵語是dharmacakra,是一種譬喻。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能隨輪寶飛行空中,所到諸國,兵不血刃,都會不戰而降,接受輪王的仁政統治。佛所說法,其威力亦如輪寶,所到之處,眾生得聞,便能消滅一切惡不善法,離苦得樂。

若有眾生聞其名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語譯:
如有任何一位眾生,得聞其中菩薩摩訶薩之名者,便能於無上的佛道,再也不會退轉失落了。

註釋:
聞其名者 是由聽聞得知如許菩薩摩訶薩中的任何一位名號,而念彼菩薩所修法門功德,乃至如《法華經‧普門品》所示,僅念菩薩名號,就能有願必成,有難必脫,有苦必離,何況能夠得聞六十恒河沙數的菩薩名號。

無上道 梵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是佛智之名,譯作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真道,是真正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果前
人氣(1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佛教對神祕現象的看法如何?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超度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