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真愛故事〉
文/張桂娥(轉載自-小魯閱讀網-)
二零零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日本朝日新聞極負盛名的小品文專欄「天聲人語」裡,介紹了一首作者未詳的譯詩──「化為千風」,譯自芥川獎得獎作家新井滿。這首短短的譯詩馬上引起了日本全國民眾的熱烈迴響。沒多久,新井滿接獲故鄉執友因病撒手人寰的消息,為紀念英年早逝的兒時玩伴,他將這首詩配上精采的照片,製成詩文並茂的寫真詩集「化為千風」(講談社)。同時,還為譯詩譜曲並親自錄唱,發行同名CD(波麗佳音發行)。
這部寫真詩集與CD,撫慰了無數因失去至親好友而陷入重度憂傷的心靈,在報紙、電視、廣播相繼報導下,出版不到一年就突破了十萬冊。許多讀者與聽眾甚至表示,當他們失去至愛的人時,能安慰哀傷心靈的,就只有這首詩。因此日本傳媒將此詩喻為「死與再生之詩」,是一帖溫馨的心靈良藥,可以幫助人們早日揮別生離死別的哀戚,並在療傷止痛的過程,重新點燃熱愛生命的希望曙光。
為了讓孩子們也有機會認識這首「死與再生之詩」,理論社總編小宮山民人邀請新井滿發揮作家本領,創作一本以此詩為主題的繪本,造福廣大的小讀者。二零零四年三月,標榜「謳歌愛之永恆的『極品真愛故事』」 ──「化為千風」繪本版精采問世。這位芥川獎作家除了列舉實例說明歐美人士對這首詩的深切感受之外;還展現豐富的想像力,將本詩誕生的背景娓娓道來。
烏帕希和蕾伊拉的故事,除了感人肺腑的真愛,還充滿感恩與謝天的思想,是一本老少咸宜,也是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放眼看世界,有遭逢苦難而不幸凋零的人;也有安享天年而寧靜辭世的人。只是,人們對逝者的記憶是永難磨滅的。相信所有的讀者,在讀完本作品後,將對愛的永恆、生命的意義以及宇宙萬物的生死輪迴,有一番新的體認。
〈化為千風〉內容簡介
烏帕希和蕾伊拉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卻因為他們印地安族人被白人強迫搬遷而離散,最後她們雖再相逢,但蕾伊拉在生下女兒後卻重病身亡,烏帕希傷心欲絕……這個故事,除了感人肺腑的真愛,還充滿感恩與謝天的思想,是一本老少咸宜,也是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
修習「生死課」學分,為的是幫助人們活得更好、更開闊,此書正是小朋友、大朋友「生死課」的最佳讀物!
日本芥川獎作家新井滿以豐富的想像力,根據作者不詳的英文詩「化為千風」,創作出深刻的故事,使得對生命閱歷不深的少年、兒童,也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感受、了解「生」是什麼?「死」是什麼?生與死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此故事對於許多陷溺於「生離死別」悲痛的人,亦深具「釋放淚水與傷痛」的療效。
-----------------------------------------------------------------
〈2007年首張百萬單曲出爐 秋川雅史「化為千風」破日本樂壇多項記錄〉
更新日期:2007/08/16 18:49 影劇中心 (轉載自-奇摩新聞-)
日本樂壇雖然非常不景氣,但美聲歌手秋川雅史靠著去年參加紅白的餘威,讓這張「化為千風」成為今年首張百萬單曲,累積銷售量已經達到100.5萬張,締造日本古典美聲歌手在公信榜的新境界!
秋川雅史真的唱透日本人心,這張「化為千風」是在2006年5月24日發行,首週只有513張的銷售量,但經過去年紅白歌唱大賽的加持後,讓秋川雅史瞬間爆紅,「化為千風」甚至還拿到公信榜冠軍,在進榜44週後終於成為日本音樂史上第242張百萬單曲,也是繼傑尼斯人氣團體KAT-TUN後,暌違一年三個月的百萬作品。
「化為千風」不但令秋川雅史知名度大增,更創下古典歌手在日本樂壇的多項紀錄,先是成為首位古典歌手獲得公信榜冠軍;再者就是打破「最低首週銷售、最後破百萬張」紀錄,「化為千風」首週僅賣出513張,比當年森山直太朗「櫻花」的1786張還少;另外就是成為日本音樂史上第一位古典美聲冠軍,照這個氣勢看來,秋川雅史今年連莊紅白的機率相當高,讓「化為千風」繼續長賣的可能性又再度增加。
------------------------------------------------------------------
〈化為千風〉來源、英文原詩、日譯詩、中譯詞(轉載自-奇摩知識+-)
最早的來源是一首英文詩。據說是在1932年,一名美國女子為了同居友人的母親過世而寫的作品。詩本身並無名字,一般人就以其第一句「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來命名。
之後一名英國青年在戰爭中犧牲,臨終前寫下這首詩轉交給他的雙親,經過媒體報導後,逐漸廣為世人所知。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一名女孩在追悼儀式中念出這首詩,表達對亡者的追思。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作者:無名氏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u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 i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日譯:
千の風になって(譯自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作詞:不詳 譯:新井満 作曲:新井満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畑にふりそそぐ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Repeat **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中譯: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
我時常想一個問題「假如某天我死了,究竟葬禮上會有多少人為我哭泣?」這背後隱藏著兩個意義,其一:便是總結出自己這一生有沒有白活,是否浪費,因為會為自己哭泣的人想必與自己有相當程度的感情羈絆牽引著;其二:便是當下的自己身上究竟背負著多少人無論在外在或內心的寄託,再怎樣內向、自我封閉的人若是英年早逝,最起碼在葬禮上會有兩位老人家掩面啜泣著,也能夠從中得知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孤單,因為多多少少自己身上都寄託著別人的情感。
翻閱了許多的書籍,多數人總是懼怕面臨死亡這件事,大部分的原因或許是他們捨不得擁有的不管是物質上或情感上的財產。清詩有兩句話我個人欣賞不已「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故事源於《左傳》,息媯不得已嫁給滅亡自己國家的楚王,並且生下了小孩,詩中表達了息媯那種生不如死、死不如生的矛盾情感,那種面對著楚王,只想一心尋死,卻又捨不得自己的親生骨肉的悲哀,而「傷心豈獨息夫人」縱觀千秋百代,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此種進退兩難的尷尬經歷在文學家的筆下比比皆是,從道家的觀念覺得,這便是人生不值得留戀,死生不值得哀喜的原因,《莊子》〈大宗師〉提到:「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死,息我以死。」死亡才是人真正得以休息的時候,光憑這句話,就值得讓我對死亡這件事升起一絲的期待。
當然!我不是鼓勵自殺,若是為了厭世而自殺,我想是件懦弱的事而且再沒有比這更自私的行為,不顧背負在身上的種種羈絆,只為自身的解脫便膽怯地藉由提早結束生命逃避未知的卻會接踵而來的磨難。有人歡喜雀躍的奔向幸福光明的道路,便有人愁苦自憐的躲在幽鬱陰暗的角落,這就是人生的真實。記得芥川龍之介的〈黃粱夢〉中,盧生拒絕了道士欲引渡他脫離夢般的人生,虹化飛仙,但盧生拒絕了,他的理由是:「縱使人生是如夢一般地空洞而虛幻,他仍想『真摯的』活過一遍。」人生的好玩之處便在於無法預知他的悲歡起落,縱使人與人之間的遭遇與經歷會有類似的地方,但總不會完全一樣,每個人就是抱著有如抽獎一樣的心態,期待著明天或下一次會更好。《聖經》說:「明天有明天的憂慮。」換句話說: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天就夠我忙的了。
對於我而言,我並不是個一昧的期待明天會更好的樂天派,反倒是個悲觀的厭世主義者(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來解釋自己的想法,而”厭世”一詞能僅能代表部分而非全部),我由衷地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快樂的活著,應擁有自己想擁有的物事,當然!事情往往不如自己想像中完美,這一絲缺憾的地方,正是值得回憶之所在,由於我知道事情的不完美,他的結果是好是壞也就不這麼重要了,揮一揮衣袖繼續往前走就是了。
「人生在世五十載,世間浮華萬物,與天相比,皆如夢幻泡影;任誰一度得生,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我很喜歡這首幸若舞〈敦盛〉的一節,同時他也是日本戰國風雲人物──織天信長對自己的注解。由歌詞可以看出信長豁達的人生觀,然而從他的生平得觀,他並不是一個消極入世的人物,反而積極地往自我欲實現的道路大步大步的邁進,縱使遍體鱗傷也毫不在乎,因為他知道他該做並想做些什麼。我沒有他那樣壯烈的事蹟,但我抱持著與他相同的想法。
2008/02/21 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