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空軍負責電子作戰的單位為第20電戰預警機大隊,以E-2T六架與C-130HE(已知有一架)為主要作戰載具,但依電戰總體能力而言,仍有不足之處待補強。
EW(電子作戰)可概分為三:
1. 電子攻擊:旁立式電子干擾機(SOJ),反輻射飛彈
2. 電子防禦:頻率捷變(ECCM),假雷達天線,電子誘餌
3. 電子偵察:搜集敵方電子參數(ESM)—電子訊號之記錄,定位訊號源,判別訊號類型…等等
根據上段簡介,我國空軍電子攻擊,雖有C-130HE擔當,但數量不足;電子偵察任務,雖說E-2T亦可擔負部份ESM任務,但限於繁忙的指揮預警任務,仍須引進其它機種來執行電子偵察任務。依美軍經驗,電戰機隊除了項E-8A,EC-135之類的指管/電子情報機外,亦須結合主動式干擾機,如旁立式的EC-130,伴隨式的EF-111,形成攻守兼備的電戰陣容;電子偵察的目的在於提供電子攻擊(干擾/獵殺雷達)與電子防禦(ECCM)之必要資源,若缺乏此等能量,由於不熟悉敵方電子參數以致於無法反制其運作,陷己方反擊武力(如防空飛彈,戰機)於不利之處境
雖說現代戰機上的次系統,如RWR(IDF的AN/ALR-85(V),雷達警告器)及一些軍機的電戰支援系統(如S-70C反潛直升機上的AN/ALR-606),具備有限的電子偵察能力(記錄電波);但受限於任務裝備與機內空間,無法進行長時間,大範圍的電偵任務,此類任務各國空軍多用中/大型的運輸機改裝成電戰機擔任,以較大的機體裝載更精密的電戰儀器,長時間飛臨目標區進行電子偵察(如義大利曾將G-222運輸機2架改為G222VS從事電偵任務)。
故對我國空軍而言,除增購C-130HE外(自由時報曾報導過),亦有另行籌購電子情報/偵察機之需求(當然有RPV擔任電戰偵察/反輻射任務更為完備;但這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來源可由改裝運輸機著手,現役的FOKKER-50或B-1900C定翼機,一方面由於服役十年以上,再加上機內空間有限(僅供載人專機),宜另覓新機種改裝。
筆者較傾向空軍在續購C-130改裝為C-130HE外,運用中運機計畫執行之機會(以C-27J運輸機取代C-119退役留下的空缺),改裝4-6架C-27J為電子偵察機。當然C-130HE總數應不少於4架,以提供戰時足夠的電戰攻擊能量(平時機隊操作可不至於捉襟見肘,輪流出動/保修,現今僅有1架不敷使用),掩護我方攻擊機群(如F-16/IDF)進入大陸領空進行反制任務。依美空軍現今的佈署模式,除電子偵察/指管機/旁立式干擾機(如EC-130)外,還有伴隨式干擾機(如:EF-111電戰機可伴隨F-111戰轟機提供電子掩護),不過此類機種 的電戰裝備,一方面敏感程度較高(如EA-6B機上配置的ALQ-99干擾莢艙視為機密,從未外銷),另一方面須視我空軍需求而定(由空軍評估攻擊機群打擊範圍是否須深入內地或僅壓制東南沿海目標即可,若不須深入,則伴隨式干擾機可有可無,只須旁立式干擾機,配合攻擊機隊加掛或內建先進的電戰自衛系統即可,攻擊機的活動範圍不超過C-130HE的干擾範圍即可---當然C-130HE在防空飛彈射程外作業,無法伴隨攻擊機深入;反之,若要深入內地,則須伴隨式干擾機隨同攻擊機群深入打擊,當然干擾機本身須具有不下於攻擊機本身的機動性,才能全程提供電子掩護)
採用C-27J的理由在於,若空軍推動中運機計畫,將C-27J改裝成電偵機,無須另覓新機增加成本;另一方面,若我空軍增購C-130J(因H型已不再生產),C-27J的航電/發動機/駕駛艙與前者有很高的共通性,可減化後勤,更別提其本身性能優異(航程/載重皆為西方同類機種之冠),足敷承載電偵模組(貨櫃狀)執行電偵任務。
圖為美軍EC-13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