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光16號」演習時,軍方為了讓官兵充分認識解放軍戰法,曾要求參演幹部研讀解放軍「四戰叢書」,其中包括《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空降作戰》一書,,它是一本簡易的軍事性準則書籍,敘述戰鬥程序由「奪取制空權」、「火力準備」、「戰鬥準備」、「空中運輸」、「空降著陸」、「空頭堡部署」與「防禦部署」等行動,文字繁多,但缺乏戰史驗證。
中共解放軍有奪取台海制空權能力,必然在空降前先以資訊戰、飛彈與戰機摧毀對方指通中心、防空武器與戰機,以確保空降安全。解放軍也具有「火力準備」的轟炸能力,能在第一次空降之前30(或10)分鐘對目標區實施先期轟炸,由飛彈、戰機與武裝直升機負責,掩護空降兵降落戰鬥。。1990年波斯灣戰爭時,美軍以「旅」為單位緊急空運,並迅速集中與展開,成為解放軍學習的樣本。
中共主要空降作戰類型已不再局限於戰略、戰役、戰術與特種空降等四種傳統戰法,。中共運輸機每小時航速由300公里提升至400公里,而空降裝載機場距離作戰前緣約200公里,因此空中航行時間大為縮短。一般歐美訓練傘降高度是1,200呎,演習傘降高度是850呎,解放軍為了要求快速集結兵力,傘降高度約500呎,在空中滯留時間不到90秒。1個團(3個營)傘降著陸使用40至60分鐘能完成集結,對目標攻擊務求「快、準、猛」,期能1小時內完全佔領。解放軍空降兵第1航次運送2個師,從華中起飛至攻佔目標約5小時。而第2航次在沿海機場裝載,混合使用軍民航機,約可載運3個師,使用機降(運輸機與直升機直接著陸)直接投入,約3小時可以分別佔領目標。第3航次可以再運送2個師,完成7個空降師閃擊台北的戰鬥。(新編空降第16師專司對台空降作戰)
共軍的空降兵規模也擴大(近7個師),有相關空地支援火力,能獨立完成戰略任務,因此成為遂行遠縱深戰鬥目標之主戰場打擊兵力。其主要特點有:
一、超越地障,空中機動
空中載具的機動效能,可以超越台灣海峽或青康藏高原等地區,不受地障限制,迅速進出兵力。
二、機動速度快
迅速集中優勢兵力,保持奇襲效果,速戰速決,比海上登陸作戰易達成任務。第一航次約5小時內可能攻佔目標,第二航次約在6小時後起飛。
三、深入後方目標
避開第一線攻堅行動,造成大量傷亡,直接打擊敵後方脆弱點或面,易收震撼效果。
四、連續攻擊(加入機降手段後)
直升機大量運用於戰場,已將過去空降基本戰法著重於「突擊後固守會師」或「奏功後撤離」,修正為攻擊、攻擊、再攻擊的積極作為,攻擊多重目標。
五、兵力擴大
第一次傘降2個師,第二次機降3個師,後續再機降2個師。
六、「斬首」
降落場地不限於空曠地區(使用直升機機降的便利性),運輸機可直接著陸機場,提升直接突擊政治目標的能力,尤其是首都的總統府、機場、電視台、電台與國防部指通中心等目標更是致命罩門,解放軍稱為「斬首」。
空降兵攻台可區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戰、飛彈與戰機先制襲擊
電子戰為解放軍作戰中重要工作,自作戰準備階段起,即竭盡手段爭取電子優勢,對台灣通信、電子訊號、各式雷達、指揮網路、武器控制系統等實施干擾或摧毀。在攻擊發起階段,解放軍飛彈實施「飽和攻擊」,優先打擊空軍基地、防空陣地與C4I系統。中共超音速戰機只要8分鐘就能飛到台北,只打指揮中心、防空陣地與戰機,先奪取空優。
第二階段:直接奪取台北
第一航次空降部隊在飛彈與戰機掩護下,直接奪取台北附近進出的瞰制要點(例如林口)、主要橋樑、機場與開闊空地,控制台北對外交通後,開放台北機場以及開闢台北總統府廣場、基隆河河濱公園等18處直升機臨時著陸場,直接掩護大量空降部隊機降著陸,同時佔領總統府等各要點。成功要件是「快」,不可讓美軍馳援插手,否則勝負難定。
主要參考:軍事焦點評論網頁(原刊於全防201期),中共解放軍之空降作戰,原文為林朱進先生所寫
圖片:中共新式空降戰車(ZBD-03,加掛紅箭反戰車飛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