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7 20:23:53| 人氣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少說多聽

溝通佔了人們每天80~90%的時間,也是工作與生活中最多挫折與衝突的來源。我們花費眾多精力學習表達、說話、做簡報,卻往往忽略了,在開口前,有一種能力的重要性更先於表達,那就是:傾聽。

 一般人多認為「說」是主動,「聽」是被動,特別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只好聽」。大錯特錯!因為「說對話」的前提,其實是先「聽懂」。

 透過「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對方內心真意,得到最有價值的資訊,讓之後的一切判斷正確到位。正因為體認到傾聽對結果的影響力,往往更甚於表達,企業取才規則也隨之改變。精采公關總經理董翠華就指出:「現在面試新人,我們不只重視口條,更會一直問問題,目的在測試對方是否懂得『聽問題』、會不會答非所問。」

 愈來愈多企業培養高階幹部時,也把傾聽列為必備管理技能。卡內基訓練桃竹苗區域總經理廖國壽就說,正在台灣大舉招兵的康師傅,邀請卡內基為大陸30幾位總經理規畫領導課程,他們提出的首要需求之一,即為「聆聽管理」。

傾聽,是一種以心讀心的本事

 一般人對於傾聽的誤解之一是:耳朵張開不就在聽,何難之有?殊不知,這就是英文“hearing”(耳聞)與“listening”(用心聽)之間的差異。耳聞是理解語言表面意涵,用心聽則是理解對方真意(包括言外之意與情感)。

 美國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曾用以下名言詮釋:「傾聽是頭腦而非耳朵負責的工作,如果頭腦不曾積極參與,那不是『傾聽』,應該用『耳聞』形容比較恰當。」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會「聽」。但台灣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曾提出一個簡單的「聽力」檢測,你不妨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我寧可聽具體明確的事,也不想聽一些天馬行空的話?

 別人說話的時候,我會想著接下來若有機會我要說什麼?

 如果這兩題你的答案都是“Yes”,抱歉!你的聽力可能不及格,因為這代表你只想聽自己想知道的事,經驗以外或不想知道的事都被歸為天馬行空,溝通時,也無法專注於「聽」本身,難以進入對方的情境。所以根據卡內基訓練的統計,有70%的人都是不及格的傾聽者。

愈成功的人,聽得愈多

 許多成功企業家,愈居高位,話說得愈少,也愈體會傾聽的重要性。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用「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一句話,來概括他的經營訣竅;李健熙剛成為三星電子集團副董事長時,他的父親告誡他,身為企業領導者應該把「傾聽」視為金科玉律。

 若覺得自己不擅表達、不屬於口才便給的類型,不必氣餒,善於透過傾聽來經營領導或人際魅力,更容易令人覺得「足感心」。

 當主管學會傾聽,便能真確掌握經營實況,解決員工問題,滿足客戶需求,為企業加分;而一般人學會傾聽,往往比能言善道的人更受歡迎,畢竟,充滿同理心的傾聽,才是縮短人際距離最佳方式。

 雖然傾聽如此重要,但一般人容易產生以下迷思:

 「我壓力大、沒時間」:用心聽不等於聽得久,時間限制並不是影響傾聽品質的理由。

 「我有在聽啊」:很多主管都關心部屬、也認真聽取部屬意見,但別忘了,決定「有無聽到」的關鍵人物不在你,而是對方。所以,無論你是花了2小時或僅3分鐘傾聽,對方的感受才是判準。

 解讀迷思後,再檢視一下一般人為何傾聽失敗。董翠華形容得很妙,「我們耳朵永遠張開,傾聽是與生俱來的,但問題出在:每個人傾聽時會自動產生一個『篩子』,篩出我們自己想要聽的,不想聽的就左耳進、右耳出。」

傾聽失敗1:預設立場、聚焦錯誤

 「篩子」代表接受訊息時的聚焦方向,聚焦錯誤,即使聽得再久、問再多問題,都算失敗。

 董翠華回顧自己剛當主管時,「對方一開口,我常自作聰明,沒聽完就下結論,然後滔滔不絕,不給他說話機會。」因為聚焦在表面,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事後發現同樣的事情仍不斷重複發生,「仔細尋思,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在解決現象,而非解決問題。」

 在這之後,如再碰上人事難題,像有員工離職的理由是「爸媽說我加班太多,對身體不好,要我換工作」,董翠華都透過傾聽及提問,了解對方與周邊「利益關係人」的關係、對工作的興趣及遭遇的困難,集多方資訊找出員工離職的核心原因。

傾聽失敗2:只想說話而分心

 除了太快根據既定對事物的理解聚焦、聚焦錯誤,傾聽失敗的另一主因是:表面在聽,腦子卻不斷在轉,只想著自己待會如何插口,以致於漏聽重要資訊。

 甫獲經濟部第一屆「優服之星」殊榮的住商不動產台北大學一店店長張李佳,外表憨厚不多話,完全是靠「懂得聽」把他帶上超級業務員之路。有位老師前後幫他轉介了8個案子,其中一位委託人更稱讚他:「你很特別,會聽客戶的需求、心情,讓我很感動。」

 張李佳的祕訣是經常提醒自己:不只聽話,更要聽心。有一次,他帶一對老夫婦看透天厝,起初客戶東嫌西嫌,他只在一旁耐心聽。走到2樓主臥室時,張李佳觀察到老太太一直端詳窗外一棵鳳凰樹,看來很喜歡。之後,他輕輕提醒老太太:「從很多房間望出去,都可以看到那棵鳳凰樹喔!」老太太愈看愈滿意,果然順利成交。

 專心全神的傾聽與觀察,才不會遺漏重要資訊,找到對方心中那棵「鳳凰樹」,一切好溝通!

傾聽失敗3:被抓狂情緒左右

 還有一種常見傾聽失敗的原因,是看不到對方的情緒、或是被自己的情緒淹沒。

董翠華舉例,公關公司最常上演的場面,就是客戶突然來電,要修改之前已經確定的案子。這時同事們要不是情緒激動,覺得客戶「頭腦不清楚」,拼命捍衛原先的規劃,企圖說服對方;要不就是氣憤難平地草草修改,改來改去卻不到位。 於是,客戶的新問題未獲解決,覺得不滿意,自己也失去對案子原有的熱情。

控制情緒,錸寶科技資材部經理白宗城有一招,「當感覺快失控時,不妨抬頭數一數房間有幾種顏色。」將大腦運作切換到理性層面,心情就能逐漸平復,納進其他人的聲音,知道接下來該如何行動。

有聽也有懂的6原則

 有效積極的聆聽,必須看到問題的根源,而非事件的表象,同時動用耳朵、眼睛與大腦。以下幾點原則,可立即幫你擺脫「有聽沒有懂」的尷尬:

①學會閉嘴:讓對方得以充分表達。

②把關注焦點轉移到別人身上:這點不容易,就像看團體照時,每個人都先找自己。

③聚焦目的:隨時弄清楚溝通的目的,避免情緒的干擾與障礙。

④找出核心:焦點對了,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挖深是為了找出核心,就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剝去外層不必要的包裝。

⑤聲音表情的解讀:肢體語言與聲調所傳遞的訊息往往遠超過言語,要聽懂人心,怎能不展開福爾摩斯般的全方位觀察?

⑥以情感關懷為基礎: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白宗城強調,「傾聽的利益通常不是短期可見,需要長期投資。」可是也正因為這個時代會說的人多,會聽的人少,反而是更難取代的個人優勢。

溝通本來就是有來有往。如果你總抱怨、困擾於:「我的部屬根本不聽我的指令!」、「另一半從來不仔細聽我說話!」、「我家孩子根本不聽他老爸的建議!」癥結可能不是在你「說」的技巧上,而是你從「聽」這個動作傳遞給他人的訊息。

畢竟,希望別人「聽我說」的同時,怎能不先從「聽別人說」做起?





台長: 多面向呈現
人氣(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