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7 20:10:00| 人氣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身為一位教練

從前有個非常擅長捕魚的人,大家都尊稱他為「魚王」,然而他的3個兒子魚技卻很平庸。


魚王向一名長者訴苦說:「我的捕魚技術這麼好,為什麼兒子們跟我差這麼多?」


魚王說,從兒子小時候他就傳授他們捕魚技術,告訴他們如何織網才容易捕到魚;怎樣划船最不會驚動到魚;兒子長大後,還教他們識潮汐、辨魚汛。「我所有經驗都毫無保留傳授給他們,為何他們還是這麼差?」


長者問:「你一直手牽手地教他們嗎?」


魚王回答:「是的,我教得很仔細、很有耐心,為了讓他們少走冤枉路,我一直叫他們跟著我學。」


長者說:「如此一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了技術,卻沒傳授他們失敗的經驗,沒有教訓等於沒有經驗,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這是前英特爾(Intel)台灣暨中國區總經理陳朝益在《幫員工自己變優秀的神奇領導者》一書中,所舉的小故事。身為主管的你,內心是否也曾感嘆,自己將十八般武藝傳授給部屬,卻始終無法令他們蛻變成超級戰將?


面對高速變遷的職場,企業領導人必須面對的真相是:自己過去的成功方程式,未必是新世代成功的「保證」。先別埋怨為何「強將手下無大將」?想想你的管理模式是否出了問題!


你是「教訓」還是「教練」?


只做好「管理者」,並不能真正激發出員工潛力。奇異(GE)公司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說:「無論領導人有多少策略與創意,最終的任務是要致勝,所以應該扮演教練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


問題是,經理人往往被要求「快速反應、快速決策」,他們沒有時間和耐心詢問員工想法,多半直接給予「指示」。想想看,你和員工交談時,自己說話的時間是否超過75%?如果是,你可能像個老師傅般只會填鴨式傳授經驗,卻毫不自知。


經理人常見的盲點包括:


1.給員工的「建議」被對方解讀為「命令」,於是不再進一步思考;或提供太多個人意見,對員工執行時造成困擾,自己卻沒有察覺。


2.過於好勝,喜歡誇耀自己的豐功偉蹟,忽略欣賞員工的努力,導致他們喪失熱情。


像「父母」對「小孩」般的「教訓型領導」,只會弱化部屬獨立作業的能力。反之,好的「教練型」領導人會採取「成人」對「成人」模式,也就是由「教訓、教導」中,再加進「教練」角色的新元素。


新一代經理人需要改變舊思維,從「教訓型領導」走向「教練型領導」。陳朝益將兩者差別區分如下,從以下表格中,可以看出兩種思維在出發點上的根本不同:


教訓型領導


以身作則。


我先做到才能要求部屬做到。


嚴厲要求,統一規格。


命令、指示。


我比你行。


教練型領導


我某方面不擅長,邀請對方當我的合作夥伴。


每個部屬都是唯一的,各有各的長處,要發揮出來。


團隊,服務,合作,尊重。


用比我行的員工或夥伴。


《高績效教練》作者約翰.惠特默(John Whitemore)則強調,教練型領導人應該:


1.積極幫助員工學習。人們學會走路並非母親教導的結果,而是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經由「講授」會遭到破壞,應該營造環境鼓勵部屬主動嘗試,拓展新的經驗。


2.從人的潛力而非現狀去思考。挖掘員工還在沉睡中的能力,並且喚醒他的自覺。


8種方法,對事「也」對人


反思管理上可能的問題點還不夠,經理人需要有「對事也對人」的胸襟,跳脫傳統管理「對事不對人」的邏輯。


這代表不只把事情做好,同時也能關心部屬感受,因為把「人」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根本解決「事」。


陳朝益指出,人有「知性、感性、理性」3個基本面。好比主管說的部屬都懂,這是「知性」,但他們的「感性」過不去,以致失去「理性」。這時候主管不只要「理性」勸服,更要「感性」支援,才能幫助他們得到「悟性」,決定改變,最後變成一種「習性」,這就是「對事也對人」的領導力。


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經理人不妨嘗試以下4種基本教練能力。


能力1 聆聽:不要任意打斷部屬,要有同理心,多說「我了解你的想法/感受」、「你的想法很特別」。


能力2 發問:少一點批判、指責,多運用開放性、啟發性問句,鼓勵部屬說出心中想說、但說不出口或說不清楚的話。多問「你還有話要說嗎?」多用停頓、空白,讓員工完全說完。


能力3 分辨:要有能力跳脫,判別部屬說的話是出自真誠,還是戴著面具給出的答案?如此才能幫助他們看清盲點,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能力4 回應:當部屬發現自己的問題後,即時給予回應,盡量用不同角度解讀,但要去除部屬「指責他人的部份」。不要做任何評論,也不要替他們判斷對錯、好壞、做決定,由他們自己思考。


同時,亦可參考由亞洲資深企業教練黃榮華、梁立邦提出的「人本教練模式」搭配運用。


技巧1 要什麼(釐清目標):找出部屬內心深處潛藏的「我想要……」動機,幫助他們釐清並達成,而不是達成主管自己的目標。


技巧2 是什麼(反映真相):主管要當一面鏡子,讓部屬了解自己失敗或卡住的原因為何?是否偏離了方向?


技巧3 為什麼(改變態度和方法):協助部屬找出自己的態度或方法哪裡出現問題,究竟為什麼造成目前失敗或卡住的狀況。


技巧4 做什麼(行動計劃):部屬找出自己失敗的錯誤後,進而「對自己承諾」產生行動計劃,而不是對主管承諾。


領導人和教練的角色切換


教練的道理並不難懂,難就難在領導人如何身兼教練雙重角色,打破和員工間的「無形疆界」?


美國資深企業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說:「今日領導人最大的挑戰,不是了解什麼是領導力,而是如何將自己所了解的,用最有效的方法付諸實現。」


舉例來說,當你在與部門團隊溝通年度目標時,一開始,你先以「領導人」的角色發言:「今年公司對我們團隊的期望是──業績成長20%,新產品佔營業額30%。」


接著進入討論,你就可以轉換成「教練」,以開放式的對話引導:


「對這個目標,大家覺得妥當嗎?」


「它和我們自己的目標差距有多大?」


「大家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嗎?如果願意,我們可能面對什麼困難?」


「我們準備怎麼做?需要哪些資源?何時開始啟動?」


陳朝益強調,主管要讓部屬清楚知道,此刻「我是教練」,是以「平等的位置參與討論,並願意傾聽你的想法。」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有句名言:「與改變世界相比,改變自己是一件更難的事。」鍛鍊教練能力,猶如一個人心智的自我覺醒、實踐乃至轉變的旅程。你,準備好踏上旅程了嗎?

台長: 多面向呈現
人氣(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