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7 18:52:05| 人氣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主動式休閒

下班後,你都在做什麼?看電視、上網、吃飯、睡覺?或是把公事帶回家,繼續加班?對於這樣的生活,你覺得滿意嗎?

在你回答之前,先來看看林娉如的下班後生活。

晚上8點半,擔任賽斯身心靈診所藥師兼院長特助的林娉如,正親切地和訪客聊著如何讓身心靈維持不老狀態。繼而談到人的年紀愈大,不表示體力愈差,80歲的人也可以表現得像18歲一樣有朝氣與活力。

此時的林娉如,說說笑笑,就跟一般上班族沒什麼兩樣。

到了9點,她邊聊邊拿起背包離開辦公室,跳上計程車,來到了一家健身中心。10分鐘後,她已換上黑色運動背心與短褲,戴起紅色拳擊手套,站到練習場中,開始與教練進行一對一的練習。

「砰!砰!砰!」的拳頭打在教練的護具上,側踢、閃躲、再攻擊,此時的林娉如,眼神露出凌厲殺氣,跟40分鐘前的她,簡直判若兩人。

結束第一回合的練習,林娉如汗流夾背,一邊喘氣、一邊大呼:「痛快!」

這是林娉如從今年初開始學習的運動:散打搏擊。原本只是想改善身體過敏的毛病,沒想到愈練愈起勁,索性報名參加5月舉行的陽明盃散打搏擊錦標賽。面對多為20歲出頭的對手,1977年次的她竟拿下了女子組48公斤級第2名的成績。

是生化博士,也是鳥博士

接著,再來看看曾雲龍不工作時都在做些什麼。

在台灣微脂體公司擔任研發部協理的曾雲龍,每到假日,一定會到關渡報到,從事他最喜歡的賞鳥活動並兼任解說員。

談起賞鳥,曾雲龍渾身散發著熱情,手機一拿出來,裡頭滿滿都是他拍攝的鳥類照片。賞鳥帶給他莫大快樂,「如果看到原本不預期會看到的鳥,那種偶遇的喜悅,就好像突然中樂透一樣,」他形容道。

因為對賞鳥的喜愛,曾雲龍下班後會鑽研鳥類相關知識,十足是賞鳥達人。現在,他只要一聽鳥叫聲,或遠遠看到鳥飛過,就可以判斷出是什麼鳥,身旁民眾對他的功力往往驚嘆連連。「在公司,我是生化博士,但在外面,我就是鳥博士,」曾雲龍笑著說。

不管是林娉如或曾雲龍,都給人年輕、開朗、有自信的印象。除了工作領域外,他們在業餘活動中所展現的面貌,令人驚豔。你很容易就看得出來,他們的生活一定既豐富又有意義。

只是,這種令人直覺發出「怎麼可能做得到」、「哪來的時間」等疑惑的陽光生活,到底是怎麼來的?

答案是:從你下班後的時間開始。相不相信?只要好好把握下班後3小時的黃金時間,你就可以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你的工作壓力會變小、人緣會變好、人生滿意度

倍增,甚至,連財富也會增加!

為什麼是3小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特米海伊(以下簡稱契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生命的心流》一書中指出,扣掉為求生存而做的「生產類活動」(如工作賺錢)以及為了保持身體機能而產生的「維持類活動」(如吃飯、睡覺、休息)後,一個人一天可以從事「休閒類活動」(如發展嗜好、運動、學習)的時間約只剩下6小時。

減少被動式休閒,增加主動式休閒

看起來不少,不過,相信沒什麼人可以完全填滿這6小時。扣掉早晨時光,多數人真正可以運用的下班後休閒時間,合理推斷大約是3小時左右。

基本上,工作與吃飯睡覺是固定的時間支出,你可以更動的幅度微乎其微。因此,如果你想在工作之餘,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達成更多理想與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善用這下班後的黃金3小時。契氏明白點出:「每日生活的總和究竟是一團塗鴉,還是藝術之作,就看我們決定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

下班後做什麼因人而異,但有一個原則可以參考,那就是:減少「被動式休閒」,增加「主動式休閒」。

所謂「被動式休閒」是指鬆散、消極的休閒活動,如看電視、聊八卦等。這類活動不會帶來焦慮,也不太需要動腦筋,因此,多數人喜歡以此打發時間。至於「主動式休閒」,主要是指專注、積極從事的活動,如嗜好、運動、彈奏樂器等。

「主動式休閒」雖然比較費神,但所創造出的樂趣卻遠高於「被動式休閒」,也更容易讓人感到快樂。

基本上,兩種休閒方式並不互斥,多數人對兩者都有需求,關鍵在於「比重」。如果你減少在沙發上當馬鈴薯的時間,以積極態度經營下班後的人生,你的時間會變得更有價值,好處也會多到讓你讚嘆不已。

開啟「心流經驗」,

幸福、滿足又紓壓

首先,開發有意義的下班後生活,可以為你創造「心流經驗」(Experience of Flow)。

這是由契氏所提出的理論,意思是指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一件事情時,會引發快樂、滿足與幸福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心流經驗的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並且與自身擁有的技術旗鼓相當,例如寫作、滑雪、打橋牌、設計電腦程式、跳舞或讀一本好書等。

以林娉如為例,為了參加比賽,她有一陣子下班後幾乎過著運動員的生活,又要體能訓練,又要重量訓練,還要斷食、節食。

然而,當她在做這些事情時,內心卻有種莫名的感動:「就是那種細胞被運用出來的開心感覺。」她接著說道:「我一邊跑還一邊跟我的細胞講,妳要記得,妳現在就跟18歲時一樣年輕、健康。」

專心投入一件事情,除了讓人快樂、感受到心流經驗外,還可以適度轉移焦點,大幅降低工作壓力。

曾雲龍就表示,賞鳥、找鳥時需要非常專注,「你根本不會再想工作上的事,壓力自然而然就釋放掉了。」他說:「我壓力大時,就會想趕快抽離當下的狀態,去做我喜歡的事。」

另一方面,利用下班後培養嗜好、運動或開發第二專長,也會為你創造工作以外的成就感。

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的日本籍經理島田誠,非常重視工作,也不排斥加班,每天約工作到7、8點才下班。不過,他認真工作,也認真生活。

身為空手道黑帶高手的他,在日本時,下班後就去武館報到;在台灣,雖然不去武館了,但仍然保持每天練習的習慣。「我喜歡蒐集不會失去的東西,」島田誠說,精實的體態與健康「會跟著我一輩子,很有成就感。」

再以竹科工程師謝喬智為例,他每天下班後學習製作手工肥皂,假日則拿到市集去販賣,不但多了一項專長,還可以創造額外收入,無形中也增加了自信。

接觸更大的世界,人人都是一本書

當然,如果你下班後不是從事個人活動,而是參與某個課程或團體,那麼,另一項豐碩收穫就會是友誼與視野。

林娉如除了是散打高手外,她還學習鋼管舞與飛行傘,因此認識很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近日,一夥人還打算搭乘同好的帆船出海。「這些朋友有各式各樣的才藝。假設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你不是因此多看了很多本書?」林娉如反問。

基本上,擁有嗜好或精采生活的人,比較不會言語乏味。而若是你的投入足以建立起工作以外的專業,還會贏得別人的欽佩或讚美,人緣也會變好。

雖然如何經營下班後的人生是非常個人化的事,興趣也不是別人可以給你的東西,必須靠自己尋找。不過,不少研究顯示(包括《Cheers》雜誌「台灣上班族工作風格大調查」,見第100頁),工作之餘有嗜好,也持續從事的人,對工作的滿意度普遍較高。

因此,全球企業愈來愈重視這個議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員工經營下班後人生的工作環境(見第106頁),就連向來以「過勞」、「長工時」聞名的日本企業,也開始出現反思。

數年前,日本社會興起「週三不加班」運動,企業帶頭鼓勵員工準時下班,回家與家人共度夜晚時光,或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日本知名的工作與生活均衡發展顧問公司執行長小室淑惠,協助過數百家企業推行工作與生活平衡方案,她在《6點全部下班》一書中表示,「重視個人生活」是未來時代的走向。「在生活上累積不同經驗,以一個『生活家』磨練感性的能力,才能在多元、成熟的市場上更有創意。」

根據島田誠的觀察,如今,日本人雖然仍難完全擺脫加班,但「下班後會去從事自己活動的人愈來愈多。」他有感而發地說,很多時候,不下班不見得真是因為手上工作沒做完,而是其他人都在,不敢走,或不好意思走。他自己對這種「陪伴加班」(已完成工作的人陪著同事一起加班)的工作文化,也非常不以為然。

有效工時比長工時更重要

愈加班,才等於愈努力嗎?事實上,愈是高效能企業,愈努力著手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與壓力氛圍。半導體業第一把交椅如台積電,率先把一週工時降低到50小時,去年營收照樣成長,在晶圓代工市佔率達到48.8%,奪下世界第一。

2009年開始推動業務員「晚一小時上班」的信義房屋,則是別出心裁,在權衡市場、業績與員工需求三者後,找出三贏方案。人力資源部執行協理黃郁仁解釋,「其實10點前的客戶來電並不多,不必全員stand-by。」將服務時間從早上9點稍微延後,對顧客沒有太大影響,卻能讓向來必須24小時開著手機、隨傳隨到的業務員,每天多享受一段晨光。

「有效工時比長工時更重要,」黃郁仁強調。在董事長周俊吉要求下,除了部屬確實休假與否,列入主管考績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外,同時公司也提供各種讓員工「smart工作」的教育訓練,例如拜訪商圈的行程規劃。黃郁仁指出,以目前休假落實度為100%的狀況下,今年4~6月營收仍較去年同期成長約1成3,顯然,樂活與績效間,絕對是可以同時並進的。

從個人到企業,從國內到國外,如何經營有品質的工作外人生,已經是管理跟個人競爭力上的顯學。在這樣的風潮下,若你是虛擲光陰慣了的上班族,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的「沒時間」,還是找藉口?

首要之務,當然是找出喜歡做的事。不妨先從你一直想做,卻又沒機會做的事開始。

台中榮總急診室專科醫師朱振國從小就喜歡薩克斯風,但始終沒有機會嘗試。後來,為了紓解急診室龐大的工作壓力,他決定拜師學藝,一圓小時候的夢想,最後還加入薩克斯風樂團。

如果一時之間,你仍難以確知自己喜歡什麼,不妨先加入有感覺的社團,慢慢去體會、觀察,方向一定會愈來愈清楚。最重要的是,決不要以「沒時間」做為你不採取行動的藉口。

忙起來經常在研究室待到晚上11、12 點才離開的曾雲龍不解地表示,一個人不可能會忙到沒空去發展興趣,唯一的理由是:你沒那麼想要。確實,準時下班固然是展開工作外生活的第一步,卻不是決定品質高低的核心。我們周遭多得是早早下班、卻找不到事情做,最後只好又向電視機報到的人。

契氏也提醒大家,擁有時間,不見得等同擁有生活,「除非當事人知道如何有效運用,而這份能力絕非與生俱來。」

試試看,在工作日裡選定一天(週三是不錯的選擇),無論如何,就是要準時下班,去做你喜歡的事。

等你感受到主動式休閒帶來的愉悅後,接下來,你自然會有動力,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然後自在享受你的下班後人生。

最後,要克服的是你的慣性。開始改變時,必須推自己一下,建立新的工作節奏。等到它形成習慣,像滾輪般自己滾動後,一切就變得很自然了。而這一切的前提,就如島田誠所言,啟動下班後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錢,也不是時間,而是意志力!」

「有幾個人,能在我這個年紀、這個狀態去參加新人拳擊比賽?

很辛苦,但我做到了。」

台長: 多面向呈現
人氣(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