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2 20:56:26|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韓良露與王文華



韓良露/咖啡館裡的平權課

【聯合報╱韓良露】
2013.12.12 03:54 am
 
我在咖啡館裡呆呆地坐著,苦惱這回名人堂的專欄要寫什麼題目,不是沒題目可寫,而是不知如何選擇,食安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若寫此理所當然,而且文章發表後,大概不會在網路上看到罵我的貼文,台灣誰會反對捍衛食品安全呢?

但我一直遲遲未動筆,因我內心被另一個主題強烈牽動,自從十一月卅日台北凱道上出現了反多元成家方案的抗議後,我就一直在思索整件事,我也知道選擇這個爭議性的題目,勢必要面對許多公開或不公開的指責,誰愛討罵挨呢?

當我正思前想後,遲疑無法下筆時,我前面的咖啡卡座來了一對男女,突然談起和多元成家方案相關的各種新聞,他們的談話吸引了我,我忍不住專心地聽他們在說什麼,有將近一小時之久,我竟然就像在上課般聽著我看不到身影但話語十分清晰的兩個年輕人的討論,隱身在卡座後方的我,在筆記本上逐條摘記下了這一對年紀或可以做我兒女的年輕人的思想。

一、反對多元成家方案的人當然有資格上街頭表示意見,因為是多元社會、多元價值,就算不贊同你的言論,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二、護家盟的成員表示反對多元成家是為了守護下一代的幸福,但如果他們的下一代是同志呢?他們的下一代想結婚,卻因上一代的反對而無法成婚會幸福嗎?

三、人們可以個人主觀不接受或不贊成同志平權,但無權剝奪他人結婚的公民權,就像投票一樣,以前女人、黑人也曾不准投票,公民社會中的公民權必須一視同仁。

四、法律不等於道德或倫理,法律是用來保障每一個人的,不能排除少數人。

五、信徒不能因為宗教團體的主張而反對別人要求法律權利,因為法律不應限制宗教,宗教也不能限制法律。

六、什麼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價值?只有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下長大的小孩才幸福嗎?喪父或喪母的家庭、離婚的家庭、改嫁的家庭、未婚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的家庭呢?就一定比不上在家暴迫害下成長的一夫一妻家庭嗎?

七、為什麼生小孩是結婚或成家的必要目的呢?法律會禁止天生不孕症的人結婚嗎?結婚不等於生小孩。

八、贊成同志家庭,怎麼會和性解放有關呢?想要性解放的人幹嘛要成家呢?

九、有同學對我說,你又不是同志,幹嘛管閒事,你這樣表態,反多元成家的人會不喜歡你,不要為不關你的事而得罪人,但我的家庭、父母從小就教我要思考,要有社會正義感,雖然我有時覺得有正義感是件很累的事,我覺得世界上的好人比較多,但有正義感的人比較少,但我還是相信有正義感是件好事。(我幾乎想從卡座後站起來擁抱正在說話的年輕女孩,你是幸福的,今天你們不管贊成或反對多元成家,都可以上凱道,社會可以對話,公開表示意見甚至吵架都是好事,我想到自己廿歲時曾經在咖啡館裡,看著美麗島大審的報紙而停止不了淚水)。

卅多年過去了,台灣社會改變了很多,常常在社會面臨改變時,我們會覺得太快,但事過境遷後,回憶社會的變遷才會覺得太慢,太慢不纏足、不立貞節牌坊、給婦女投票權、讓黑白人士同坐公車,住同社區、廢除萬年國代、開放黨禁、報禁、總統直選等等,社會的變遷、文明的進化、公民社會的平權是一條漫長的路,有一天,多元成家方案一定會通過,為什麼社會要拖延人民的公民權與幸福生活的選擇呢?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3/12/12 聯合報】






王文華/你正常嗎?

【聯合報╱王文華】
2013.12.11 04:02 am
 
美國有個電視節目叫「美國人,你正常嗎?」。參賽者回答問題,如「有沒有偷看過另一半的email?」、「是否曾在淋浴間上廁所?」、「會不會讓寵物上床?」。參賽者的答案跟民調結果和現場「陪審團」意見相比對,最後宣判他是否正常。

看這節目,我立刻聯想到:「台灣人,你正常嗎?」

「正常」,在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學校裡,循規蹈矩的同學,總是受到老師的喜愛。「勤樸誠正」、「養天地正氣」、「正誠勤儉」、「仁智誠正」這些詞的共同點是什麼?沒錯,它們都強調「正」字,而且都是大學校訓。

校訓中的「正」,意思是正直、正義、正道…等,都是正常的價值觀。

「王老師,為什麼我們被教導的東西,跟我們看到的社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當他們這樣問我,我也答不出來。而「他們」不只是大學生,小學生也開始質疑這社會的虛偽。

學生的迷惑,開始工作後更強了。企業中,「正常」的同事,升遷比較順遂。每家公司都強調「創新」,但接受「異常」想法的老闆很少。主席總是鼓勵大家發言,但不「中聽」的意見立刻會被打槍。

我當老闆時也是這樣。「絕對尊重同事的意見」,但前提是他們的意見必須跟我一樣。這算哪門子尊重?這樣的公司怎麼創新?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矛盾?因為人性依戀「正常」、「穩定」、「秩序」、「規範」,這是「安全感」的來源。但同時我們又知道「多元」、「改變」、「創新」、「破壞」是進步的動力。兩種相反的力量,拉扯出很多虛偽。我們都想「舒適地」跨出「舒適區」,但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要突圍,必須有堅強信念、配套措施。比如說有一位老闆的信念是「快速行動、打破傳統」,配套措施是定期舉辦「駭客馬拉松」。他允許同仁輪流拋下正職,關進會議室,靠披薩、「紅牛」、睡袋、搖滾樂維生,日以繼夜地開發跟本業無關的新軟體。這種不正常的活動,造就了公司七成以上的創新。這家公司叫臉書。

有一個人,放棄了公職,靠借貸和贊助,做沒人做過的空拍紀錄片。最後耗資九千萬、飛行四百小時,完成一部電影。這是齊柏林的「看見台灣」。

他們都曾被視為「不正常」,如今卻是「正常人」效法的對象。

在「美國人,你正常嗎?」中,大部分看似正常的參賽者最後都發現自己的生活習慣都「不正常」。我猜在台灣也一樣。拋開大義凜然的言詞和冠冕堂皇的外表,誰在私底下,沒有癡狂或卑微的一面?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去維持正常的假象?誰來界定正常?今日的正常或不正常,明天呢?

成熟的人和社會,能擁抱多元、容忍異己、不刻意搞怪,但真的搞怪時都能創造新價值。也許台灣的希望,就在於釋放、接納,甚至刻意創造,一些「不正常」。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3/12/11 聯合報】

台長: 多面向呈現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