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其實不是真正的棉花糖,只是一種比喻~ 比喻你想得到的某種東西
這本書主要在講自制力!! 書名的起源來自於 史丹佛大學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把四五歲的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研究人員先給小孩一塊棉花糖放在桌上,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十五分鐘不把棉花糖吃掉,就可以再多得到一塊棉花糖做為獎賞。
有些小孩不能等,有些小孩願意等... 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的小孩 (即便是不能等到最後的小孩),長大以後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等社會成就 或 表現,往往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還要好。
Why? 為啥「延遲享樂」會給我們更好的結局?
照這本書的邏輯,「延遲享樂」絕對是王道,但所謂的成功、或是幸福人生實際上是沒有絕對的定義。 所謂的延遲享樂也非每個人的康莊大道。
Yes, maybe 一天不吃一個棉花糖,隔天你就可以有兩塊,假設每天每天倍數增加,在30天之後就會有 536,870,912 塊棉花糖~ 如此的數字的確很嚇人。(如果是錢的話,真是令人感到興奮~ 但是到哪裡找保證 Double 的投資連續 30 次有效!!!)
這實在是有點 tricky,棉花糖從哪來? 自己買給自己的,所以自己得花錢給自己買棉花糖...說穿了單純的延遲享樂是不夠的,要更積極地付出努力才行
自制地選擇今日事今日畢、自制地選擇不打混、自制地選擇寫好報告... 自制 自制 自制,不因為別人,而是因為了自己
==============================================================
書裡面提到一個讓我感到震撼的故事 :
關於印度聖人甘地孫子的故事~ 甘地的孫子在十七歲時,他的爸爸以本身身教實實在在地給他上了一課,讓他終身難忘。
有一天他開車送他爸爸去開會,他爸爸要他把車子送去修車廠維修,並且要準時在五點來接他。實際上修車時間比預期的短~ 中午就修好了,突然多出來的時間,甘地的孫子便想說可以來去看電影,結果看完電影已經六點了。
甘孫心想糟糕,趕快衝去接老爸,並扯了個謊~ 把遲到的理由推給修車廠。 殊不知擔心甘孫安危的甘子早就打電話問過修車廠了 so 一陣沉默了後,甘子沒有任何痛罵、或是懲罰,他對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說:十七年的時間都沒有辦法讓你信任我,跟我說實話,我想我需要好好想想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你開車回去吧,我用走的!!
甘孫一路開著車跟在老爸後面,希望爸爸可以坐上車,但是甘子始終沒上車,真的用走的、默默地走了五個半小時走回家。
從此甘孫不再說謊。
如果你是甘子你會這樣處理嗎? Probably not!
但是如果可以真真正正地改變一個人,不是表面、短暫的影響,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到那樣用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