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pf.org.tw/post/3/5367
北國芬蘭離台灣相當遙遠,平時對他相當陌生,教育方面更諱莫如深,本書作者陳之華女士是一位自由撰稿人,結婚後隨夫離台旅居美國、非洲、英國等地,最近六年則定居芬蘭。她在部落格上述說芬蘭的生活、人文、設計、藝術、建築、音樂、旅遊等風情,特別醉心芬蘭的教育,撰述本書予以介紹,她強調芬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資優班」,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不放棄每個孩子。
芬蘭是一個人口五百三十萬人的小國,每一個芬蘭孩子七歲入學,中小學沒有制服,沒有督學,不標榜菁英培養,考試次數不多,學校不做排名,老師不做績效考核等,但從二○○○年開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針對全球四十餘國中學生,進行每隔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在二○○六年五十七個國家,四十萬左右的十五歲中學生參與測驗,芬蘭整體表現極為出色,計獲:
1. 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芬蘭4.7%,英國23.5%,美國29.1%。
2. 芬蘭是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測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五十七國平均未通過率20%,芬蘭低於5%。
3. OECD評全球十五歲學生中,芬蘭整體表現世界第一。
4. 國際教育評量(PISA)數理成績芬蘭全球第二,僅次於台灣(相差一分)。
對於上述這些芬蘭教育成績的驚艷,莫若深入了解芬蘭教育的特質,作為改革台灣教育的挑戰與楷模,更為重要。據本書的描述綜合芬蘭教育有如下特點:
1. 芬蘭這個民族,從古早開始就非常重視教育,教育在芬蘭社會有很高的核心價值。
2. 芬蘭今日出色的教育制度,是經歷過好幾個世代激烈檢討、革新與調整的結果。
3. 芬蘭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是先見林,再見樹,即先讓孩子瞭解到整體課程概念與學習目標的全貌,才來教導細節的過程。
4. 芬蘭教育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建立了水準一致,免學費的中小學教育,提供免費溫熱午餐及配屬特殊輔導小班的教育體制。
5. 芬蘭的孩子格外的獨立自主,每週上課時數最少,課後複習時數最低,寒暑假較長。他們強調「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
6. 芬蘭中小學沒有資優班,沒有後段班,只有「引導班」,不讓一人落後,不放棄每個孩子。
7. 芬蘭中小學多是小校小班,教育不是大量製造,而是為孩子量身訂做,盛行「混齡教學」,實施個別輔導。
8. 芬蘭的中小學教師出身大學教育系畢業,大都具碩士以上學歷,教師比律師和醫師更來得有社會地位,享有充分的教學自由和課程自主權,不比較、不評分、不打成績,對學生和教師都一樣。
9. 芬蘭中小學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終身學習力,重視過程勝於結果,沒有城鄉差距,重視弱勢學生,偏遠地區學生坐免費計程車上下學,沒有固定上、下課時間,中小學生下課很少待在教室,即使天寒地凍,下課也要全副武裝出去玩。
10. 芬蘭東鄰俄國,邊界長達一千餘公里,充滿歷代戰亂的傷痕。芬蘭政府重視移民孩子的教育,降低移民與主流社會疏離,重視芬俄兩國語文、歷史等多元文化的融合教育。
芬蘭教育的特點與驚艷,與台灣相較有許多特異之處,芬蘭人口祇是台灣四分之一的小國,它的教育成功之路實有值得借鑑地方,茲謹略述幾項心得藉供參考。
1. 芬蘭與台灣都極重視教育,芬蘭教改經過三十年的不斷努力已獲豐碩成果,台灣教改仍有待努力。
2. 台灣教學方法在大校大班體制下,重視一致、細節、補習等繁文褥節,忽視個性、自由、自主與創意等,都應以芬蘭教育為借鑑。
3. 近年台灣教育也強調要把每個學生帶上來,不能少任何一個孩子,但像芬蘭的從理念到實踐,尚有一大段路程要努力。
4. 芬蘭中小學教師都具有碩士學位,很有社會地位,課程與教學專業自主權大,不評比、不考核。在台灣,尊師重道式微聲中,提醒我們應多注意。
5. 台灣的外籍配偶及其孩子日漸增加,若再開放陸生來台,未來的移民教育內涵上如何加強語文、歷史、文化等融合,值得早日未雨綢繆。
讀一本書,獲一籮筐的知識,這次讀「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讓我更相信,一個國家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國家才會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芬蘭如此,台灣也沒有例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