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08 20:19:21| 人氣6,7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前台灣小學英語教學之我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前台灣小學英語教學之我見

 

作者:小欣(英國華威大學博士班學生)

最近分別從就讀小一的外甥女及在小學任教的朋友那窺見台灣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問題,興起為文一抒己見的念頭,並希望能藉此使教育當局、教師、家長正視這些問題。

在教育部長及一票高呼「放眼國際」的決策者麾下,英語教學今年在國小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學校不惜重金聘請外籍老師到校進行英語教學(舉例來說,一個位在新竹市郊、全校 44 班的小學,就請了 3位外籍老師)。教育高層的立意,是藉由這些外語老師的英語教學、輔以本國籍老師的「協同教學」,為學生塑造一個猶如以英語為母語的「自然學習外語的環境」(此即語言學習理論中所謂「語言沉浸法」)。然而,就我所知,問題重重!

第一個問題來自於師資。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不見得就能擔負中文教學的工作;同樣的,以英語為母語的這些外籍人士,不一定具有英語教學的資格與能力。教育部放著數年前大規模舉辦考試並培訓的國小英語教師不用,卻找了一堆「來路不明」的外籍人士進駐校園(在補習班的教學經驗並未合法化其英語教學資格,就如在美國考到的律師資格,並不能為其在國內執業背書),實在有浪費教育訓練與未嚴格控管師資的嫌疑!甚者,有些外籍老師素質不良,有的對學生行體罰之實(如:趁協同老師不在場之際,用粉筆畫無法正確回答小朋友的鼻子、用板擦丟稍有聲音的學生、站在「不守秩序」的學生桌子上),有的則在言語中透露對台灣的輕蔑之意(有一位外籍老師語帶輕蔑地指出:如果不是因為自己要學習中文之故,根本不願意來台灣)。

第二個是來自實際操作的問題。教育部原本的設計是讓外籍老師與本國籍的協同老師共同教學,當外籍老師以英語教學時,協同老師以中文為學生講解。然而,礙於學校經費(!!!),多為本校產出的協同老師未必具有英語專才;這些協同老師除了與外籍老師溝通困難,往往因為自己也聽不懂外籍老師在說什麼,而無法適時提供學生幫助。結果,學生必須自己面對不知所云的外籍老師;除了無法收學習之效,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扼殺,英語課已成為眾多學生的夢魘(許多學生一提到英文課就垂頭喪氣、興趣缺缺並視為畏途)!!!

其他的問題還來自外籍老師與學校行政系統配合的困難。這一點肇始於台灣人對外籍人士的態度──台灣的盲目崇洋,縱容若干外籍人士在台灣恣意妄為;許多外籍老師率行其教學計畫,卻對校方規畫的全校性活動或統合教學表示不尊重甚至抗拒之意,讓英語教學成為學校行政、教學的化外之地(協同教學的老師與外籍老師之間存在的,往往不是理想的合作關係,而是沒有討論空間的緊張關係)。可想而知的,學生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

事實上,英語教學絕對無法在學生的恐懼及抗拒心態下成功。進入小學階段的幼童僅管稚齡,卻已對本身的母語有了相當的理解與依賴。

也就是說,他們日常對話所構成的自然語言環境是中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這些台灣本土的語言;即便是在外籍老師的強力英語轟炸下,一週僅數小時的英語教學,斷無法構成「語言沉浸法」的環境或取代母語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溝通地位。因此,天真以為「任用外籍老師便能塑造學生自然學習英語環境」的假設是錯誤的。筆者以為,小學階段的外語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本身的母語基礎之上;即藉由學生對母語的掌握,發展對外語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筆者在大學外文系就讀時,外籍老師便建議甫入外文系的我們別一開始就貿然使用英英字典;因為在英文字彙不夠豐富的情形下,「以英文解釋英文」的英英字典不但無法增進我們對英語的理解,反而會構成學習認知上的障礙。近十年的語言學習理論亦主張,外語學習並非創造學習者的第二母語,若學習者能達成相當程度的溝通、表達,便已達成外語學習的目的;而期待學習者對外語能具有如母語的語言能力,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再者,教育決策單位應當省思的是「為什麼要學英語?」。台灣朝國際化邁進的目標的確冠冕堂皇,然而,「學習國際化的語言--英語--就能達成國家的國際化」這個命題本身已有待商榷,吾人更該關心的是,它對學習本體的學生又產生了什麼意義?任何學習若非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及明確的動機上,是無法持續並達成終身學習的理想的。筆者以為,在小學階段若能透過結合生活的基本對話與字彙,建立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與興趣,便已是學生未來進一步鑽研外語最大的資產了。現今英語教學讓學生聞之喪膽的現象,徒然阻礙學生主動或進一步發展外語能力。

另外,國內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迷思是「學英語的第一步就是取個英文名字」;這個現象不但廣泛見於補教界,現在也滲透到小學的英語教學當中。事實上,根據筆者在國外求學期間的觀察,只有操持華語者有取英文名字的現象;徵諸非洲、中東、日韓、歐陸其他語系等國家,即便名字又臭又長、無法以英語適切發音,也沒有人會為了屈就一個外語而另外取屬於該語言的名字。能正確唸出我們的名字,是外籍朋友友好的表現,卻不是我們的責任;取英文名字或以英文名字互相稱呼(廣泛見於國內許多公司行號)並不會增進英文能力,透露的,卻只是甘願被殖民的低落民族自信。這也難怪許多外籍老師仗著自己流利的英語,漠視台灣學校行政、教學背景與學生權益。而對小學生而言,莫名其妙被冠以一個平常無用武之地的名字,更是增加記憶上的難度與使用上的困擾(即有學生面對外籍老師問:What"s your name?時,還得低頭看胸前名牌,才得以回答諸如 My name is Mary. 的答案)。

筆者以為,近年來大張旗鼓的教育改革,雖然有許多立意良善,但因欠決縝密的規畫與配套措施,徒讓學生成了教改實驗的犧牲品。而教育單位不惜重金禮聘外籍老師從事英語教學,卻對能讓學生結合學校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鄉土教學」哭窮並刪減鄉土∕母語教學預算,亦是一大諷刺!「揠苗助長」所招致的後果人人都懂,然而,在一片「國際化」的呼聲中,似乎許多人忘了檢視我們正否已確實向下紮根、是否有足夠的民族自信與自覺向國際進軍。教育是百年大業,教育事業所透露的潛在課程,會形塑並影響下一世紀我們的自我、民族認同與國家發展。改變,不一定會帶來正面的效果;教改,需要更細密的規畫與設計,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與國家真正受惠。

台長: Jonathan
人氣(6,70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印度校長談教育 教孩子「我做得到」
此分類上一篇:自然發音法

Chiping Ai
Dear 小欣:

I believe most people likely approve all the problems you said; however, I do not see your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Currently, computers are so cheap and popular and speech synthesis/recognition are so advanced. Why can't we use speech synthesis and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a VR (virtual Reality) of English learning class rooms and get rid of these arrogant but unqualified foreigners in our class rooms.

It is just my two-cent opinion.
2017-11-09 11:50: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