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自然發音法」惹的禍?
◎張武昌
2003.02.21 中國時報
日前立法委員孫大千先生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小學生以注音符號標記英語的發音,唸出來的怪腔怪調幾乎是無人能解。於是連日來,
「自然發音法」與「音標教學」究竟孰優孰劣,即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學生學習英語竟然必須靠注音符號標記發音,這暴露了教學上確實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
但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個現象的罪魁禍首真的是「自然發音法」嗎?國小英語如果改採音標教學,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所謂「自然發音法」基本上是一種拼讀練習,目的在讓學生熟習單字中拼字與讀音之間的關係。
英語的文字乃屬「表音」系統,單字中的組成字母各自代表某個子音或母音,依序組合便是該字的發音,與中文「表意」的方塊字大不相同。
因此,初次接觸ABC的中國學生,在學完二十六個字母轉而開始學單字時,
常渾然不知字母與讀音有任何關係,看到cat, pen, book等既無法正確讀出,
背單字時更得將字母順序死背下來,考聽寫時也可能是聽到cat卻寫出dog,完全無法掌握英語系統中的拼讀概念。
而「自然發音法」正可填補中英書寫系統的鴻溝,透過足夠的字例和反覆的跟讀練習,讓學生熟習各個字母在各拼字類型中所代表的讀音,
例如pen, pool, pay的字頭都是字母P的音值,而cake, make, late字中的母音都是字母A的長母音音值。
由於英文字母本身即有基本的標音功能,且初學階段單字有限、句型簡單,只要反覆練習、熟悉字母的基本代表語音即可發音,
就無須另外一套音標系統,不但可減輕記憶的負擔,也有利於朗讀能力的養成,更可免除死背單字拼法的錯誤習慣。
而音標教學,則適合在學生對字母的符號、基本語音和拼讀規則已經熟悉,且必須擴充單字和句型學習的階段。
此時由於學習量增多,且拼字和語音關係趨於複雜,部分語詞並非基礎的拼讀規則可以預測;
加以學生此時必須培養查字典以增加詞彙的自學能力,因此需要獨立的標音系統,以利新字讀音的學習。
反觀初學階段,學生剛接觸二十六個字母,若同時又得記憶數十個音標符號;
加以這兩套系統有點相似卻又不同,不但極易混淆,形成記憶上的多重負擔,
同時也易造成發音和拼字各自分立的錯誤印象,無法讓學生了解基本拼讀規則,在發音和背單字方面都造成困擾。
至於目前國小學生以中文標音,主要是由於教材的選取以及各方對國小英語教育的錯誤期待。
雖然教育部訂定的能力指標只要國小階段學習二百個單字,且教學重點在於聽說練習;
但一般家長卻希望孩子學得快又多;加以提前上補習班的學生增加,老師面對優勢家庭對教學內容的要求,常會選擇較難的教材。
上課時也難免因為部分學生能力較佳,反應快又好,因此常剝奪了真正需要學習的孩子的練習機會。
換言之,正規學習的孩子,往往在初學時期就被迫跟著唸相當困難的教材,且上課又無法充分練習。
如果在教育政策上無法針對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加以改善,明確落實能力指標的精神,
則不論採用自然發音法或音標教學,都會迫使孩子「自力救濟」,用他們熟悉的注音符號勉強記音。
另一方面,由於家長爭相讓孩子提前學英語,也造成幼教、補教界不合格的英語教師充斥。
這些老師往往不了解「自然發音法」的本質,以讓孩子「易學易記」、「提高學習興趣」為名,
創出了一些以中文例子來記憶英語發音的中文口訣,甚至還配合中文口訣的帶動唱。
這些教學活動雖然常被冠以「自然發音法」之名,但卻缺乏「自然發音法」中最重要的英語語例的練習,反而是以中文例子取代,
無異鼓勵孩子以中文語音取代英語發音,對發音學習的負面影響恐怕和注音符號標音一樣嚴重。
目前各縣市政府爭相把學習英語的年級提前,殊不知年紀愈小的孩子學習外語愈需要大量、反覆的練習。
與其提早學習,不如等待中高年級認知發展較為成熟之際,以每週較多的時數,進行較為密集的教學。
同時在初學階段的教材與教學內容上,務必落實教育部能力指標的精神,才能使國小英語教育正常發展,為所有的孩子奠下正確學習英語的基礎。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