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乃的文章,有點感慨。
任何決定,也許包藏了許多與表面呈現相同或相反的心理因素、動機、考量、原因等,特別是在『不可能』、『不願意』這種非正向的抉擇上,這種現狀表現出來的,實際上重點在於『此刻此際』心情最直截的反應,而這樣的反應,一方面在情感層面無比正確,一方面在廣大的理性視野卻又失之武斷。
我們永遠得承認,在踏入感情的關係之前,我們始終無法預測我們之後深深眷戀的對象會是哪一位在路上與我們擦肩而過的窈窕淑女,因此未來是隱藏在不確定與可能性之間莫可辨識的漆黑荒原,地圖上並沒有關於它的衛星定位。然而無比諷刺的是,即使我們能夠承認這一點,我們卻無法把任何一個『隨意』的對象,就當作可以許諾應允的未來伴侶。因為我們也永遠無法想像,能夠走在街上突然間就情緒衝動地牽起路旁一個女孩子的纖纖柔荑,告訴她,因為我與妳的關係份屬未來有可能會發生的事---在一種寬廣不受限制的理性思維裡,妳將無法否認這種可能性吧---因此,我們留下個約定,期待來日重逢心許的一刻吧。因為在這一個交會裡,缺乏著實際的雙方互相的感情催促為動力,所以這樣『理論上』的場面,僅能成為一場荒誕鬧劇。
故而,感情任何一種形式的開始,無論是對從前遇過的人---國小同學、社團相熟許久的朋友、前一段感情的情人等---或者全然新鮮的陌生人,唯有靠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相處,實際檢視心理變化,雙方皆在相同意願為前提上接上軌道,才能有把『可能』轉變為『必能』的能量。而這樣的一場相識,我認為,實質上該視為一場重新認識。
感情是一段具有充沛能量的人生旅程,可是能量的累積,並不全然在關係的締結之後,與之相反,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踏入關係之前,確認雙方與克服阻礙,或者說在追求中坦露自我、因而累積了親密程度的過程,才真正地打下了厚實的基底,讓人們有勇氣去領受一份感情,甚至面對其中的不美好、解決、調整互不習慣的行為模式。
因為唯有感覺,才是種巨大能量,理智最多只是種能力。而特殊感覺的形成有許多管道,怎麼觸動到對方的點,有時殊難依賴分析、刻意,只得純任自然。如,既然一見鍾情也是種強烈的感覺,我們又能怎麼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有計畫地達到這個目標呢?莫非機緣。
也把這篇文字留給蝗蟲與我。重新認識對方,也重新認識、新生地塑造自己,或許才是唯一能再度連結的契機,但那不過是所有可能性中的一種罷了。執意如此去做的我們,必須要能承受不如預期時該承受的失落,甚至是虛擲青春。
文章定位:
人氣(118) | 回應(3)|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