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氣力學習哲學呢?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學會對周圍司空見慣的現象說「不」,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養成創造性的思考方式。
法國各個電視臺每天都有現場直播的清談節目,請來的不論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還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討論題目是談天還是說地,嘉賓們都爭相發言,而且個個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話匣子一打開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頻頻作手勢要他們適時打住。法國人為什麼這麼能"侃"呢?
法國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曾產生過像迪卡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薩特這樣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學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國人都不知不覺地沾上了幾分學究氣。再者,他們人人都在中學時代都有上哲學課和為應付考試而"背哲學"(類似我們台灣學生"背政治")那樣的經歷。
在法國,哲學的地位與法語、數學和物理這樣的主課不相上下。法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但是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週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法國每年六月份舉行全國性的中學畢業會考,相當於我國的普通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只要拿到中學畢業文憑就可以上大學。按十九世紀以來形成的慣例,中學畢業會考的第一門也是考生們最怵的考試科目就是哲學。每年大考之前,法國市場上雖然見不到「腦黃金」、「忘不了」之類的健腦補品,但書店裏各類哲學參考書、哲學概念記憶卡片還是相當熱銷。
近年來網際網路上也出現了不少面對高中畢業生的網站,用多媒體和動態的方式輔導哲學,更受考生青睞。有一個自命為「我愛哲學」的網站,出了這樣一個模擬考題﹕「一個巴掌會弄出什麼聲音來?」按該網站的指導,考生見了這樣的題目,千萬別慌,更不能憑直覺回答「一個巴掌拍不響」。先不妨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話,老實承認「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後把問題中的幾個看似簡單的關鍵字如"一個"、"巴掌"、"聲音"等逐一分析一遍,從中發現玄機,再引經據典,展開論述,至少寫上十幾頁紙。最後下結論時一般要有意閃爍其辭,切忌把話說死﹕一個巴掌雖然拍不響,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此時無聲勝有聲",自會有其深刻的內涵。平時多做幾道這樣刁鑽古怪的題,到真上考場的時候就踏實多了。1999年法國中學畢業會考的哲學考試包括這樣幾道題目﹕
「哲學是否可以獨立於自然科學?」
「人的自由是否受勞動的必要性所局限?」
「我們能否說服他人接受一件藝術品是美的?」
另一方面,學得滿腹哲學經綸出口成章的法國人,如果平日裏沒有地方發揮也著實難受。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哲學咖啡館"在法國大行其道。所謂「哲學咖啡館」就是街頭普通咖啡館,每週固定開闢專門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小時),聘請一至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咖啡館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國全國有二百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
這裏是「法國哲學咖啡館協會」的總部,定期出版「哲學咖啡館月刊」,報導各地哲學咖啡館的活動情況。各個哲學咖啡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動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參加討論的咖啡客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這裏面既有教師和大學生這樣的知識份子,有來自企業的職員和工人,也有剛從菜市場出來的家庭主婦。每次討論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徵求參加者的意見,確定一個討論題目。題目可大可小,有虛有實,比如
「我們愉快嗎?」
「你認識自己嗎?」
「人們必須永遠說真話嗎?」
「寂靜是否是靈魂的音樂?」
等等。客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選定的題目自由發表看法。主持人適時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討論到興致勃勃之處,客人們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聲招呼跑堂倌:「夥計,拿紙筆來!」以便記下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許有人會覺得法國人如此熱衷於哲學話題,活得未免有點太累。其實正相反,哲學的思考使法國人對人生採取超然的態度,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一位哲學咖啡館的參加者在討論關於"愉快"的題目時所言﹕「能在生活中當個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個愉快的人。」
翟華(法國)
--
有趣的法國人:p
兄按:「知道人類跟動物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嗎?答案就在於:動物不會有哲學家,只有人類有哲學家」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