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偶像劇力挽狂瀾 擄獲大學生的心
‧林嘉源 2006/01/01
韓劇受歡迎,讓人擔心台灣戲劇節目的競爭優勢,而根據銘傳蘇美如的研究,超過五成(56.1)大學生經常收看台灣自製偶像劇,且大多獨自一人觀看。台灣偶像劇在此「韓流」侵襲下,力往狂瀾。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林嘉源/報導】
近年韓劇入侵台灣,隨著韓劇受歡迎,韓星在台灣也跟著水漲船高。此時,台灣自製偶像劇成為抵抗韓流的鬥士,根據銘傳廣電系四年級蘇美如的研究,超過五成(56.1)大學生經常收看台灣自製偶像劇。
近五成(49.8%)的受訪者表示喜歡台灣自製偶像劇,不喜歡者僅佔8%。「幾乎所有台灣自製的偶像劇我都看過了」,就讀於銘傳大學新聞系四年級的林書羽,是偶像劇的死忠觀眾。
師奶殺手張東健旋風訪台兩天,近百名影迷赴機場送別,感動之餘,張東健跟影迷一一握手,最後不捨地說「謝謝大家」而離開台灣。偶像劇是很多年輕影迷的最愛,大學生更是主力之一。
大學生觀看偶像劇的動機,銘傳蘇美如的研究指出,「為了娛樂,放鬆心情」為第一名(29.5%);其次是「打發時間(27.2%)」與「劇情吸引人(15.8%)」。林書羽便認為,假日晚上看偶像劇,可以達到放鬆心情、打發時間的目的。
許多大學生赴外地求學,獨自看偶像劇的情形最多(51.1%),其次是與兄弟姐妹一起看(18.6%)。「不住在家裡,觀看偶像劇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看的」,林書羽更表示回家與父親看偶像劇時,邊看邊念是她父親最常做的舉動,「為什麼又是楊承琳……,這個不好看阿!」與偶像劇相比,林書羽說:「意難忘是我爸的最愛。」
偶像劇的劇情常超乎現實,不過許多大學生對於劇中的「超現實」卻心生嚮往。如希望自己像劇中人物一樣工作彈性排班,且自由運用時間(70.4%);希望自己像劇中人物一樣經常和朋友相約逛街或喝下午茶(68.4%)。但對於劇中人物為愛不顧一切代價的舉止,則是呈現反對的態度(58.3%)。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於20日舉辦「理論與實務結合、人文與科技對話」的研討會,發表論文的同學皆為銘傳傳院應屆畢業生,能在此研討會發表論文者,皆是該年度的優秀論文。
蘇美如的畢業論文題目為「台灣大學生對偶像劇認同感與收視行為之研究」,樣本為銘傳大學傳播學院之8個班級。問卷調查時間始於2005年9月26日至30日,發放300份問卷,共計回收297份,其中237份為有效問卷,60份為無效問卷。
畢業論文是銘傳傳院學生的畢業「代表作」,大三上學期找指導老師,三下至四上將論文完成,傳播學院院長楊志弘認為「藉由畢業論文的書寫,可幫助學生在理論與實務中間找到平衡點」。未來想從事戲劇幕後工作的蘇美如,由原本排斥寫論文到獲得優秀論文獎,「讓我靜下來讀理論」是她在撰述論文時最大的受益。
引自UDN校園博覽會
http://mypaper.pchome.com.tw/manage/B/post.htm?s_id=3757f656&s_no=299554
Comment:
如果拿銘傳傳院的八班樣本就可以代表全體大學生.那記者以及這位論文作者的統計可能學的跟別人不太一樣吧.老師都不審論文的嗎?就算是大學生寫的該有的嚴謹還是要有吧,這樣的樣本真能充分代表全體母體嗎? 尤其當論文名稱冠上台灣大學生.實在很難相信這樣的論文推論整體大學生的合理性,想起連社會地理提出的小論文企畫,老師對題目下的定義都會再三詢問我們,要求我們訂出更明確的題目.而今這樣的錯誤竟然發生在所謂該年度的優秀論文裡.
我不清楚校園記者是不是有繳交稿件的壓力,但這一年來看到UDN招募的校園記者的新聞素質......有些根本不該登上新聞的部分也出現,校園新聞可以輕鬆,但不該流於瑣碎與沒有深度.
要不就是記者很愛自己詮釋觀點,重點是還詮釋錯誤~|||要不然就是該交代的部分沒交代清楚EX.人事時地物,曾經看過一篇介紹某學校的老師及社團,竟然連學校名稱都沒交代清楚.
當然這些也許未受過訓練的校園記者將來不一定會走媒體這條路,但當位於這種應該比正職記者擁有更多自由,更不受限於市場壓力的年輕記者種子們,如果在這階段無法繳出一份理想媒體的成績單時,無法發揮媒體應盡的責任,無法提出合乎自身道德勇氣的評論.只會做些軟性的東西,甚至報導詮釋錯誤,那麼我們能對未來的媒體有所期待嗎?
難道台灣的媒體唯一存在的價值在於,讓觀眾覺得有人比自己更腦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