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父母愛吃垃圾食物、陪孩子吃飯草草半小時內解決、外食次數多、對肥胖認知不足又沒警覺,是胖小孩家庭的四大共通特徵。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三月十一日到四月十五日,針對一百卅九名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與一百卅名肥胖小學生及其父母,進行家庭飲食行為調查,發現胖小孩家庭四個共通特徵,此外還有寵溺孩子挑嘴、書包放零食的慣寵行為。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昨天指出,肥胖學童組的家長中,三成五自認為「很忙時就會」或「常常」將垃圾食物當正餐,吃肉超過蔬果攝取量,逾六成陪孩子吃飯半小時內草草解決,「偶爾烹煮」及「從來不煮」的比率達四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肥胖組的家長也往往陷於「小時胖不是胖」的迷思,有兩成認為自己孩子體位正常,近兩成對孩子的肥胖完全沒有警覺;尤其在孩子的熱量攝取認知,大部分家長都回答「不知道」。
相較之下,體重標準組的父母本身僅十六‧五%會偶而吃速食當正當,將近八成陪伴孩子吃飯時間至少在半小時以上,高達七成四是每週超過三天自己下廚烹煮,近七成五攝食蔬果多於肉類,而且口味比較清清淡。
蔡麗娟說,胖小孩家長的「慣寵」也有共通點,包括孩子愛吃什麼就買什麼、不會糾正孩子的不健康飲食、在書包裡放零食。
她說,肥胖組的父母在孩子挑食不吃蔬果時,僅有一成三會引導孩子進食,大多數都是放任孩子;更嚴重的是,肥胖組的家長超過三成「經常會」及「會」幫孩子準備零食,導致孩子熱量攝取過多。
她指出,孩子的飲食有八成以上由父母照顧,將近九成學童每周與父母共餐的天數超過三天,父母若是肥胖,孩子也胖的比率高,導致父母觀念與行為,胖孩子減重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