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了『張讓』女士(先生?)於2003.08.07在中國時報發表挑戰龍應台:『中文好,為什麼那種重要』一文後,感覺一個長期旅居美國的文壇人士,其狹隘的眼光與自私的思考模式,實令人對其有不食人間煙火之嘆!
您說『美國到處Starbucks已經夠糟了,現在連台北也一樣「等而下之」,真是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真的大驚小怪,因為台北人似乎很泰然。我自己覺得理由充份。台北人開咖啡館歷史已久,當年我和好友就不知坐過多少家,各有面貌,家家不同,為什麼要一窩蜂開Starbucks呢?更基本的,我鄙視又恐懼連鎖店所代表的反智精神,和它帶來的思想腐蝕(習慣於單一而麻木)。
』
Starbucks、麥當勞、7-11哪裡不好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他們不差!若說這些連鎖餐廳是代表著一種反智的精神、思想的腐蝕,那您所注重的也僅僅是他們背後所代表文化的某種意涵吧!?不論Starbucks、麥當勞、7-11是否代表著外來文化的掠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不卻又對台灣無效率、骯髒的廚房文化起了革新的作用嗎?『乾淨、快速、方便、無所不在』只是我們給他的定義,若是這種美國式的便利性是台灣消費者所歡迎的,那是不是屬於台灣文化被掠奪、被取代的層面?我建議您應該以經濟現實層面的角度來考量(這也是我說您不食人間煙火的原因)。
張讓,您需要的是甚麼樣的『鄉愁』
想喝茶,台灣不只有紫藤廬、清香齋、耕讀園;想喝咖啡,台灣不只有Starbucks!台灣有著大街小巷的『小歇』茶飲連鎖店,有著許多永和、四海為名的燒餅油條豆漿店,有著『丹堤、怡客』的35元連鎖咖啡……!這些都是道道地地您所謂台灣文化下的產物,但是,不要忘記,他們也都是有相同裝潢、相同口味的『連鎖店』的代名詞。這樣又如何解釋他們與您所不肖的Starbucks、麥當勞、7-11的不同?
您不肖的恐怕只是您厭惡美國連鎖店文化所代表的無創意、拷貝、抄襲的精神!只是您忽略了每個地區、每個國家、每個產業,其實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類Starbucks』、『類麥當勞』、『類7-11』,您為何不去探討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除了是您眼中所堅持的『文化』一隅外,這種連鎖店的現象還存在著成本、商標、企業文化、利潤的多面向廣角?還是您只是自私的以您自己在異鄉對台灣一廂情願的鄉愁,卻要將台灣(人民)接收西方文化的權利以文章加以剝奪?恐怕此刻台灣的鄉愁與您魂牽夢繫的鄉愁是大大的不同,才是讓您憤憤不平的以此文消恨的最大理由吧。
難道,台灣給您的鄉愁非得是您印象中那個50年代的鄉愁嗎?還是您不自覺的以您美國華裔人士眼光來看到您所要的台灣鄉愁呢?若是如此,您不也自陷您所不削的美國高傲、自負的文化掠奪呢?還是台灣必須像北韓那種鎖國文化,才識您所想要原汁原味的鄉愁呢?
英文發展的必然性
美國夾帶著強大經濟、科技橫行全球,連帶著美國人所使用的英文(英語)也影響了全球的語言市場,日本如此、韓國亦然,更別提新加坡、香港!這是一種現實潮流所驅使,這跟文化尊嚴沒有關係!要跟日本、新加坡做生意,您或許可以不以日文、華語溝通,但是,說英語反而是彼此的共識,為甚麼?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溝通』嘛!就是為了經濟活動嘛!沒甚麼大不了的,當有一天,在台灣的人民彼此以英語交談時,再來煩惱英語文化入侵、台灣有無自身文化、台灣淪為美國的殖民地也不遲吧!?何必杞人憂天呢?何必將台灣冠上如此大的帽子呢?
台灣的中西文化包容
台灣的小鎮文化只代表台灣在地文化的小小縮影,這也僅僅是您久久回來一次所看到的一小部份~~極小部分,若是這樣就讓您對台灣還保有一絲絲的文化而感到寬心,那您未免太『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的小心眼了!?台灣不是以台北的眼光來看台灣,在各個地區鄉鎮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您可以在清靜農場的山上、南國的墾丁、海島的澎湖、鹿港的小鎮、恆春的菸葉田、金瓜石的廢棄礦坑區享受台灣的小鎮文化,您可以在那裡吃到在道地的當地飲食,當然,您也可以在當地買到品管一致的7-11的關東煮與麥當勞的卡啦雞腿堡,這就是台灣各取所需的中西文化包容縮影的一小部份。
這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資訊流通順暢的時代,您舊時代思維下的台灣也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台灣在全球化的結果~~是得到大於失去、是衝突也可以融合、是追求也可以保護,對於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姑且稱為多面向的文化),或許您眼中所看到的『失去』,其實,他們正在台灣每個地方的某個角落紮根。您文章裡所透露出來對台灣的鄉愁(要求), 只不過是您仍舊用您久居美國被西方同化的狹隘眼光來對台灣社會做一種聊以自慰似的鄉愁罷了。
我們歡迎您回來定居共襄盛舉,或許有那麼一天,您理想中的台灣會是您筆下的台灣,然而,您確定那時候的美國,您的故鄉不會成為您筆下另一個『台灣』嗎?另一個鄉愁嗎?
愛德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