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以簡單的口號~~『共同市場』等同『一中市場』就是開放『中國製造』的『黑心產品』傾銷台灣,共同市場並造成開放大陸勞工來台灣搶工作…….,企圖以簡單的邏輯搶攻頭腦簡單,沒有國際視野的選民的選票。
中國製造=黑心產品=共同市場=一中市場可以畫上對等嗎?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題目,也是這幾年來全球經濟急速改變的原因之一。我個人的看法,中國這二十年來經濟的開放與改革成果,人民逐漸富有,富有的人民開始拿錢出來消費,私人汽車大賣影響國際油價、飾金的喜愛影響國際的金價、大興土木的基礎建設影響國價鋼價原物料、民生消費品的需求增加影響國際消費原物料….。這或多或少跟中國經濟崛起有關係。
中國的需求影響國際整體原物料價格的飆漲,相對的,中國這十幾年來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提供廉價的勞動市場、廉價的基礎原料、提供環境汙染的場地….,『中國製造』的產品低價席捲世界消費市場,也一方面提供全球消費市場的價格平衡。
台灣面對中國市場,不能再採取看不見的政策,面對國際化與全球化,人才資金物流的無國界,應該強化台灣本身的競爭力,提升台灣下一代的職場競爭實力,豈會害怕外來的資本人才輸入?何況全球各個區域共同市場已經逐次成型,台灣不加入區域共同市場,以後台灣輸出的產品豈有競爭力?至於什麼建築師律師以後沒頭路?台灣的白領就業市場需要透過國家考試才能執業,試問:不同意大陸人士來台灣考試,如何取得就業資格?
美國作家曾經出過ㄧ本書~【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書中即描寫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國扮演的角色是如何深深影響每一個人!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所面臨的中國經濟崛起,若還是以謝長廷的恐中、恐共愚民口號來鎖國或視若無睹,甚至於只是暫時拿這個來獲取資訊不足民眾之選票,恐怕台灣還要繼續盲目下去。
全球化下的Made in China:《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文/喬‧納洛夫(Joel Naroff)
書名: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作者:Sara Bongiorni
出版:早安財經 2007 / 10
中國。
人口超過十三億。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今日,它的經濟不再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反倒是,若問及我們購買的物品打哪兒來,多數美國人想到的不是墨西哥、不是韓國、不是印度,而是中國。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已直接威脅到美國製造業者。挾著低工資與政府協助的優勢,儼如巨怪的中國製造業,吃掉了先前由美國和其他國家佔有的市場。
但,起飛的中國經濟卻讓人們對這種不公平競爭產生了懷疑、恐懼,甚且憤怒。製造業中的中產階級工作機會大量移至海外時,還演變成重大的政治問題。
中國「遠東巨獸」的形象雖根深柢固,但並不意味著真實狀況就跟大眾認知相符。所以,中國是否真如我們所認為的,是超級經濟動力火車?甚至,更重要的,沒有中國商品我們能不能過日子?這正是作者莎拉‧邦喬妮在本書中提出的問題。
那麼,中國的真實樣貌為何?經濟數據並不像新聞界要我們當真的那般清晰。一九八○年代初期,中國政府不再由中央控制經濟;一九九○年代,加速改革,開放市場,外國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帶動經濟快速起飛。二○○六年年底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前五大經濟體。根據另一個衡量基準「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中國排名僅次於美國,名列第二。
在美國,我們以為中國製造的所有商品一出廠就立刻銷往美國,事實不然。二○○六年,中國銷往美國的各式商品總值達兩千九百億美元。比中國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還多。中國出口的東西,只有大概四分之一銷往美國。但這比例仍然很大,美國消費者成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推手。
我們買的東西或許不盡然是中國產品,但它們的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美國從全世界進口的產品,總值超過兩兆兩千億美元,其中,約有百分之十五來自中國,這不是筆小數目。但相較於美國的經濟規模,這數目是不大——二○○六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十三兆兩千億美元,消費者支出則超過九兆兩千億美元。
這樣看來,沒有買中國產品,我們應該也可以過得不錯?但事實不然,尤其對中下階層的家庭來說。雖然數據顯示,在我們從世界各地取得的產品或服務中,中國所扮演的角色雖然重要,但並非不可或缺。但對於要購買服飾和廉價製品的一般美國人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美國所販售的許多產品,的確是「中國製造」。
數據跟事實的落差,催生了本書。
有沒有可能,一整年不買任何有「中國血統」的產品?「可以,」大多數的人可能會這麼說。但你得賣力、仔細地尋找,而且就算這麼做,仍可能失敗。許多物品含有中國製造的零件、成分,只是在他地組裝。大多數製造商不太在乎零件和成分最初是哪裡製造的,只在乎東西便宜且符合他們所需。競爭是王道,成本最低廉者則是主宰。
本質上,《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是一本談論全球化現況的書。實際上,這本書甚至不全然只討論中國,而是道出了世界改變的軌跡,更重要的是,它還指出了世界經濟朝哪個方向邁進。幾乎所有人的生活水準,都因為能夠購買較低價的產品而獲得改善,不管這些產品產地是哪。我們的收入大為提升。藉由使用較低廉的產品做生意、以更低的價格製造更多的產品,省下的開銷成了做生意的額外資源。
然而,對於身處競爭力不再的產業和公司的工作者來說,他們的飯碗已經不保。為了保住飯碗,他們會願意買少一點的東西因為它們售價較貴?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其他人並不想要多花錢,而且我們用鈔票表決。我們購買更便宜的產品,不管製造地是哪兒。而至少在目前,這類產品大多來自中國。
因此,過著不用外國產品的日子或許是個選項,卻不甚切合實際。一九五○年代,「日本製造」令我們的製造業人心惶惶。今日,則是「中國製造」。在未來,擅場的可能是別的「○○製造」。
(本文取自該書序文/早安財經出版提供)
文章定位:
人氣(353) | 回應(13)|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