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柏(2006-12-13)
As long as you could draw, you are a designer.
設計,真的無所不在嗎?
1950年代以前,概括的說,「設計」是歸屬於藝術家的特權。藝術家往往在經歷過一段驚世駭俗的人生故事、畫下句點後,這份特權才得以發揮──作品受到世人注目與增值。
但,這樣的設計特權,是我們需要的嗎?
1960年代,因著戰後需求,物品被機械化大量生產,但只停留在「實用」層次,和「設計」畫不上等號的。真正將實用「物品」轉化為「產品」(Product),則是在1970年代以後,設計開始大眾化,人們的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更讓產品直接對消費者說話,展示設計。
1980年代後,全球經濟逐漸攀向頂峰,產品的設計與包裝開始了異化現象(Dissimilation),不論是獨尊設計材質、製程或美學等,成了一頂頂「設計高帽」,和時尚結合之後,新的「時尚美學」產生了,但也逐漸失去「設計」該有的純粹實用功能,設計有成為無聊收藏品的危險。
又,這樣的設計高帽,你看穿了嗎?
「物品」──>「產品」──>?
下一個是什麼呢?我說是「服務」。回歸到設計的初衷,它就是服務。設計為「物品」服務,使之成為「產品」;產品之後呢?網路時代的來臨,資訊快速流動,對與錯、美與醜、快與慢/形形色色,價值重新洗牌,服務當道。
但,產品如何開始「服務」?
As long as you have opinion, you could direct fashion.
要談台灣的設計產業前,我想先聊一個「名模迷思」。在國外,名模代表個人風格、特色。在台灣的名模,則被要求一定要很美,一定不能抽煙、喝酒,一堆限制反射了我們的群體意識,個人風格成了離經叛道。這樣的迷思,很像台灣的設計市場。這也是一種異化的結果:設計的效果與特色不被重視,只為設計而設計,一如名模只為了成就名模。
我做設計,就是要顛覆這種觀念。
The trick is in making the public experience what you believe.
一杯加了冰塊的葡萄汁,剛開始喝起來超爽快,有味道又冰又過癮,但放久了,味道卻因冰塊融化稀釋而變淡。「冰塊」對葡萄汁而言,是一種設計,讓葡萄汁更有風味。但如果你停止了加入冰塊/設計,時間久了,冰塊反而是造成葡萄汁風味變差的主因。
重點在於,設計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方向與內容。服務,就是現今設計的新方向,是為顧客尋找Solution的新內容。不只是為單一產品,而是必需思考到整體(品牌)。
所以,「設計」是幫客戶作夢,也幫客戶檢視夢醒之後的現實。
BenQ為了提升自己為國際品牌,勇敢做夢,以小吃大,買下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在極端殘酷的商場廝殺下,花了股東們一年267億元後,又能勇敢地設下停損。就現代設計觀點來看,這真的很屌,何其氣魄。併購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尋找失敗,但在失敗/夢醒的邊緣喊停,夢醒的勇氣比做夢的勇敢更難得。這一課何其珍貴,是別人無法學習複製的經驗。
冷靜檢視自己的傷口,往往會讓對手不寒而慄。就憑這一點,BenQ 比其他的台灣自創品牌更有機會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這一連串「設計」的初衷。
文章定位:
人氣(9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