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4 09:19:58| 人氣1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農再條例 三讀過了/學者憂大埔事件重演/「再生」只顧拉皮 忽略病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法院臨時會昨日三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未來十年將斥資二千億建設全國四千多個農、漁村;只要社區中的組織或團體推派代表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報請縣市政府及農委會核定,即可獲得補助,預計影響約六十萬戶農、漁民。但條文未詳細規畫財源,預計二千億元全由政府埋單。
這項條例是為兌現馬政府「建設富麗新農村」政見而提出。立院臨時會在民進黨立委缺席情形下,藍營原預定前天就要通過《農再條例》,但國民黨立委翁重鈞以「農再基金」縮水為一千五百億、不符委員會初審決議而反對。
藍營內部協調整晚未果,昨日由立法院長王金平協調後才達成共識。
據透露,因主計部門認為預算編列有相當大壓力,五人小組高層周一會議,臨時急轉彎,拍板定案為一千五百億元。
院會最後通過國民黨團提出的折衷方案,農再基金維持一千五百億額度,但以附帶決議要求農委會再編列五百億元,補足二千億元規模,財源除政府編列預算,還包括受贈收入、資金孳息及其他收入。不過,除了規定由農委會分十年編列預算外,條文對其他收入來源的規畫付之闕如,因此引發外界質疑「債留子孫」或排擠其他農業預算。
農再基金將用於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景觀及空間維護或修繕,並結合產業活化、文化保存活用、生態保育、推動休閒農業、農業人力培育等。
藍營主導通過的《農再條例》也有部分條文採納民進黨團意見,包括選用綠建築與符合低碳精神設計的計畫;依法應保護、禁建或限建宅院遷居的農村社區,可優先獲得補助。也規定農委會應訂定年度「培根計畫」,加強培育農村專業人力。
通過的版本刪除原本最受「炒地皮」質疑的「土地活用」專章,但遭在野黨質疑「偷渡」到其他條文中,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更痛批這是欺騙手段。為消弭爭議,院會通過另一項附帶決議,農村再生發展區土地使用項目以「公共設施」為限。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舉例,「觀光果園總不能連停車場都沒有吧?」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陳文信、曾薏蘋/台北報導)2010-07-15
----------------------------------------------------
農再條例過關 學者憂大埔事件重演
「農村再生條例」昨天三讀通過,學者質疑,該條例並非照顧農民,而是為滿足都市人需求,甚至留下農地被財團炒作空間,上月苗栗大埔事件恐重演。農民也質疑,近來香蕉、木瓜、梨子產銷失衡、價格崩盤,農民溫飽都有問題,如何奢談農村再生?
農友質疑溫飽都成問題
屏東縣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尤志誠形容,農村再生是讓「乞丐住在別墅」中,香蕉產銷過剩快兩個月,農糧署以每公斤五元收購,農民心血付諸流水,基本生存都有問題,還管得到農村發展嗎?
「吃飽的人不懂餓肚子的難過」,農運人士楊儒門強調,農民祈求的只是溫飽,不是賣土地換錢,如果沒有土地,還有農業?還有農村嗎?連政府都可以教怪手開進快要收成的農田亂挖,不顧農民的死活,農民只能靠自己站起來。
穀東俱樂部發起人、碩士農民賴青松說,能離開農村的人,早就離開了,留下來的人除了產銷難題,還要面對非農競爭,不僅工商業入侵,還有「退休業」,退休的醫師、老闆、公務員湧入農村蓋起豪華農舍,將農村作為都市人觀光休閒所在,農再條例通過後,問題只會更嚴重。
政大地政系主任徐世榮認為,條例中的「農村再生發展區」為農地開發大開方便之門,不僅提供土地徵收的另一管道,還授權地方政府做分區規劃及配置公共設施,卻對土地如何分區、使用沒有定義,模糊的空間,便於讓財團創造各種地目來炒作農地,難保苗栗大埔事件不會在其他地方重演。
農民團體週末凱道抗爭
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指出,二千億元的農村再生基金財源從何而來?政府沒有規畫,若是從一般經費中編列,恐怕會排擠到其他農業預算。而且用途不夠明確、缺乏監督機制,留下政治操作空間。農陣週六將發起上千位農民與團體夜宿凱道抗議。
自由時報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10-7-15
--------------------------------------------------------
「再生」只顧拉皮 忽略病灶
台灣農村面臨複雜的結構性問題,無論是生活環境、產業結構、長期照護,還是隔代教養等,種種因素,形塑出現在看到的「農村面貌」。因此,想以增設水泥工程、景觀設施為主的農村再生條例,來解決農村問題,就如同不讓一個病入膏肓的重病者打針吃藥開刀,卻先進行拉皮手術。
當前台灣農業最致命的癥結,在於無法發展規模經濟,有心推展產業升級的小農,卻得不到政府奧援。所以,政府要砸一千五百億幫農村整形,如果不是聽不見農民的滿腹苦水,就是把農業政策看成施捨型的社會福利,只給魚卻不給漁竿。
與台灣日趨緊密的中國大陸動用整個國家力量扶植農業,站在本來就擁有豐富原生品種的利基上,不僅百分百補助農業升級,更積極建構一市一座農業物流中心,並廣設農業專區,發展計畫性生產;同時挖走台灣人才,彌補自身不足,從技術、管理、分級、行銷到品牌建構,整套SOP打造出今天的中國農業。
反觀台灣,今年雲林縣農民為升級溫室農業,向農委會申請一億一千餘萬補助,但最後僅核撥一千一百多萬。更令人不解的是,號稱科技島的台灣,連座現代化的農業物流中心也沒有,連全省最大蔬果交易中心「西螺果菜市場」,雲林縣長蘇治芬都戲稱是「停留在清朝的交易方式」。
台灣農業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台灣農民始終處在弱勢的結構性暴力底下,盼不到與其它產業平等的生存條件。農再條例之後,如果政府忽略根治產業結構的病灶,貧窮將繼續成為農村的遺傳病。
中國時報 【朱真楷/特稿】
http://key88.net/article22271.html

台長: 蔣小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