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約定俗成也好,是資訊不透明所衍生的結果也罷,房屋買賣中的議價或俗稱的殺價,毋寧是無可避免的過程。
目前雖然大台北資金行情仍兇猛,賣方姿態依舊老高,但只要把握幾個基本的步驟或原則,現在買房,消費者照樣可以硬起來,用力殺價!
對多數人來說,買房子是件勞師動眾的大事;而當中最『複雜』、『難以上手』的,除了挑選合適物件外,大概就是議價了。
普通的購買行為,幾乎都照定價進行交易,除非商品有折扣促銷等。
不過高價商品消費,則較容易有議價或殺價行為;買車議價司空見慣,買房殺價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房市交易過程 殺價司空見慣
殺價行為的成因相當複雜,難一言以蔽之;如要簡單分析,則有相當成分的文化因素,而價格資訊之透明程度也是關鍵。
現在賣場商家林立,且商品價格標示得清清楚楚,消費者輕鬆就能『價』比三家。
然而古早時代,賣家多半不會清楚標示價格,加上交通不便,買方不可能四處訪價,分辨賣方開價是否偏高。
為了不吃虧,買方就得討價還價;久而久之,殺價或議價,就形成一種文化或慣例。
而長久以來,以房價為核心的市場資訊,確實相對不透明對稱,且房市商品還有『組成』複雜的特性:一棟房子從無到有,需要有鋼筋、混凝土等原物料,窗戶、衛浴等後端裝備,還有最基本的土地等等。
上述這些元素,本身都可以是獨立的商品;因此消費者真的要自行評估適當的價格,絕非易事。
綜合以上,使得殺價、議價,成了買房必須『面對』的過程,也是讓消費者頭大的課題。而透過以下的分析,上述疑難雜症,將不再難以面對。
要議價,就必須先設定『上限』,也就是您可接受的最高價格是多少。
這個『額度』,通常是由您的經濟能力決定;當然如有特殊情況或他人資助,則會比較具有彈性,不過仍建議,無論選屋或議價,最好都不要逾越這個上限。
拜現代媒體發達之賜,消費者能透過更多管道蒐集價格資料。
傳統的方式如報紙分類廣告,房仲店頭布告、廣告刊物或傳單,仍是不錯的途徑;近十年快速發展的網路,則是新時代更方便、快速的媒介。
議價之前 先做足功課
因此,先設定好『上限』,並據此挑選物件,最後看中某棟房屋或建案後,消費者即可由近而遠,從同區或街廓,擴大至生活圈,逐一蒐集同質標的或建案的價格(開價或成交價均可),而且參考資訊多多益善。
這種方式,其實也是專業估價人員常用的比較估價法。
這個訪價比價的事前準備工作,可是與賣方議價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基礎;因為這等於是您心中已經先有底,知道該物件合理的行情範圍約是多少。
反過來說,如果事前沒做足功課,未察覺該物件或該區行情,則很可能您出價會偏高或過低;而無論過猶不及,都等於告訴賣方,您不熟悉區域行情,這會讓您在整個議價過程,極易落入不利位置。
做好事前功課,也敲定欲購物件後,就進入與賣方或仲介人員面對面,實戰的議價或殺價階段。
這時,有以下三個重點提醒消費者,
第一、首次出價價碼很重要,
第二、要理性與感性兼具,
第三、坊間說法多半僅供參考。
對消費者來說,蒐集相關資訊和篩選物件,確實都費時費力,但是只要肯花時間精力,仍可以辦到;比較困難的部份,恐怕還是在於:第一次面對賣方,到底該出多少價格?也就是所謂的首次出價。
這一年來台北都會區上演資金行情,房價持續墊高,因此無論是賣方價格認知較高,或存在惜售心態,近期議價空間普遍有縮減情況,但實際比例則仍視個案而定,沒有一套客觀準則可循。而您第一次出的價格,幾乎也決定了最後實際議價空間的多寡。
最大原則 揀缺點挑毛病
首次出價之多寡,也視個人狀況而定。如果您手頭較寬裕,經資訊蒐集後,也認同賣方開價不離譜,則折扣可少些,大約是七八折到八折之間;反之,則建議可砍到七至七五折,甚至更低,藉以刺探賣方底限。
不過大幅砍價也可能產生另一種風險,因為賣方可能會據此推斷,您並不熟悉區域行情,或無足夠能力購買該物件,很可能議價就此破局。
由此可知,首次出價非常重要。
出價後,緊接著就是買賣雙方拉鋸的『討價還價』階段,也就是議價『技巧』或『撇步』派上用場的時候。
其實只要把握以下大原則,討價還價並沒有想像中難,可說是戲法人人會變。那就是,理性與感性兼具;前者對物件(房屋),後者則是對人(賣方)。
議價的第一大原則是秉持理性,挑房子的毛病及缺點。無論中古屋主還是建商、代銷,都會根據欲售物件或建案周邊的環境及其他主客觀因素,拉抬其價格;同樣的道理,買方也可以『以夷制夷』,不過思考及做法則是恰恰相反。
從房屋本身的格局方位、採光通風、建材使用、社區管理,乃至小環境良莠、交通動線、學區好壞等,甚至非常個人因素的風水,都是可運用為『挑毛病、找缺點』的方向,而這部份,在看屋及篩選過程時,就可以開始準備。
再來,以上的『挑毛病』,切記『對物不對人』;也就是,盡量找房屋本身的客觀缺點,但不要質疑賣方開價太高等個人狀態。不過殺價過程中,三不五時也可以交叉運用感性或心理攻勢,比如『欲擒故縱』或『哀兵必勝』等。
議價空間難易 無絕對標準
舉例來說,可以『假裝』不滿意議價結果或物件狀態,暗示可能決定不買;或訴諸情感,表明自己有立即需求或其他理由,亟需購買這棟房子,但預算就差一點點,『央求』賣方再讓一步。不過一般來說,請仍以挑缺點的理性策略為主,感性訴求為輔。
最後要提醒消費者的是,一些有關議價的坊間說法,比如新案議價空間小於中古屋,預售屋議價彈性又比新成屋低,或是投資客戶別比建商戶別更容易殺價等等,其實多半僅供參考。
無論預售屋、新成屋或中古屋,建商或投資客戶,其議價難易度,都會因為個別狀態或時空背景而有差異。舉例來說,預售屋號稱反映未來價格,通常是景氣向上階段,才會大量冒出,因此價格認知自然比新成屋高,較不容易殺價。
不過如果該預售案是財力一般或較弱的中小型建商投資興建,新成屋業主是大集團,融資壓力較低,則還是有可能出現預售屋議價彈性大於新成屋的情況。
同樣的道理,如果中古屋賣方資金充裕、不急於脫手,往往也較難殺價。
再者,一般會認為建商戶價格比投資客轉售戶硬;因為建商設定的利潤比例較高,投資客則是有賺就好,且資金壓力較高。不過以目前時空背景來說,都會房價持續墊高,還有能力進場卡位的投資客,幾乎都有相當的口袋深度,存貨壓力並沒有想像中大。
尤其目前利率水準仍低,利息壓力不高,這都會讓投資客的姿態更硬、議價困難度更高。而一般建商則仍須持續售屋獲利,公司才能繼續營運;因此一旦銷售期拉長,建商還是有相當的『庫存壓力』,這時買方就可嘗試擴大議價空間。
根據本刊相關資料,近年新案平均議價空間約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之間游離;這是價格認知拉鋸、討價還價後的最終結果,因此也意味著,現階段約從開價的八折上下為買方起始出價,進行後續議價,是合理的『折扣』。
下半年升息 殺價空間加大
然現階段業者及投資客持續看好ECFA簽署後兩岸大勢,紛紛進場卡位,欲搶食未來的和平紅利;且近一年大台北房市買家中,歸國華僑及台商比例愈來愈高,這類買家對房價之價格認知較本地人更高,因此也會讓賣方有恃無恐,增加本地消費者的議價難度。
不過上述情況,或許很快會有改變,因為房價上漲仍『牽一髮動全身』,它會產生消費排擠效應,會形成通膨壓力,因此今年央行持續出手『調控』房市,主旨仍是穩定物價及控制通膨。
控制通膨乃至管控流竄熱錢的最有效方式,其實是調升基本利率,也就是升息。
只是,台灣景氣幼苗才剛萌芽,因此面對都會高房價,央行至今還未採取更激烈的升息手段。以目前主客觀情勢評估,央行升息的時間點,可能落在今年第三季,現在更已有人預言,會提前到六月底。
無論如何,一旦央行升息,則一干待售房市商品的存貨壓力,也就是支付利息,將會更高。再者,央行持續貫徹『三縮政策』,也就是針對投資客及豪宅戶『提高貸款利率』、『降低成數』及『取消寬限期』,這些也都會增加現階段物件的持有壓力或成本。
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一旦央行決議升息,則房市的議價彈性或空間,應該就會逐漸增加;這也代表,消費者可以趁機用力殺價了!
更多房地產即時分析及建案詳細資料,請上「住展房屋網」
http://key88.net/article21246.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