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陳明台曾在笠詩刊上發表一篇「鄉愁論」,論述台灣現代詩人的故鄉憧憬與歷史意識:「鄉愁這一概念是基於故鄉的概念而發生的。鄉愁的意味,一般以為是指在異鄉、異域產生思念故鄉的情緒。往往鄉愁與地平線會被聯想在一起。」
在陳明台的論點裡,鄉愁不應只限制於生長的故鄉,而是帶有無限隱喻的「生的憧憬」以及對傳統、歷史的凝視與省察。浸潤於此種凝視之下,尋覓自身根源之所在,而有希冀回歸的念頭。
阿米巴詩社之中,近兩年來經常以此主題呈現的厚任,每每在作品裡流露出一個離家學子濃郁的哀愁。旅居陸地的魚群們,當海風吹起,總有些潮濕的慾望......
學不會適應的魚
離開了自己的棲地
帶著不被祝福的悲傷
溯溪 獨居
匆匆歲月匆匆
慢慢地也過慣了沒有鹽的日子
〈魚慮〉
帶著不被祝福的悲傷,歲月在詩人獨居中匆匆流去。即使難以忍受這樣污濁的池塘,竟也如此淡滲地習慣。身邊鼓譟的雄蛙與家鄉的信息讓鹹鹹的海水在溫度逐漸升高的眼睛裡蒸發成鹽,飄散記憶中的海水味。
溫度高了鹽分也濃了
也嗅到了記憶中的海水味
就要回家了回家
順流 一絲情怯
找不到適合出海的日子
〈魚慮〉
習慣航行的遊子,飛翔不再是童年的幻想,而是帶著鹹澀的起降。海水、海砂和點點漁燈在遊子夢中不斷出現,家鄉虔摯的信仰,遂成為暗夜裡指引精神回歸的燈塔。
帶著滿滿的愁
跨過海水
就著點點漁燈降於
西首島上香火鼎盛之拜亭
捻香
祝禱
求廟神免我飛行之苦
免我聽不見海風看不到海景觸不及海砂之失聰失明失覺之苦
於一個被迫離開的年代的遊子的夢中囈語
〈回家〉
這個年代的遊子,已不若前行台灣現代詩人們對於故鄉意識喪失那般深深的焦慮,取而代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相對於記憶中溫暖的海水,現實的冷漠與人的愛憎,讓這片海域中的詩人難以生存,終而宣告不治。
曾悠游其中
在年少不知歲月 仰望星辰底下屬於記憶的海水
因人的愛憎
溫度低了鹽分淡了 海邊立起牌子宣告這一片海域的不治
〈魚慮〉
除了生長的故鄉之外,詩人也描繪了嬰兒蜷曲的睡姿,襯托出始終不忍觸及的隱喻的母親。母親與故鄉給人相似的溫暖,而遊子一再經驗脫離母體的寒冷,一再背負家鄉深切的期盼。夜裡蟄醒為了遠行,也為了追尋自我的完成。
夜半蟄醒
發現自己的軀殼蜷曲成嬰兒的睡姿
靈魂像準備遠行的鼓翅
〈回家〉
失去記憶的歷史,並不會永遠被遺忘。若回顧台灣前輩詩人們文字中所呈現的內化原鄉精神,在厚任的詩中似乎留下了這樣的空位等待往後的顏彩,如同他嚮往建構的台灣史般值得期待。詩人終究會回家,無論在肉體上或精神上,這樣的渴望永遠不應輕易消失。
2002.2.1
p.s.
早期在詩社中的互評機制,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揣摩彼此的作品,並深入討論其中的意義
現在讀來不免青澀,但當時熱烈的氣氛似乎仍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