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01 20:56:14| 人氣2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誠敬人生] 誠明之道: 怎麼平天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誠明之道 : 怎麼平天下>
淨空老法師講
錄自<了凡四訓  印光大師序文講記>

http://book.bfnn.org/books/0361.htm


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
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

        這是孔子的話,實在講與佛陀教我們沒有兩樣。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記住,從那裡做起。從「格物」做起,從「致知」做起。「格物致知」,小註裡面說:「因攻治罪過而覺照。」這就是格物致知。「物」是指物欲,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指物質的誘惑。「格」是拒絕的意思。格就是你要有能力拒絕物質上的誘惑。由此可知,五欲六塵包括在「物」字裡面。五欲六塵誘惑我們六根,我們六根跟它格鬥,要能夠抗拒它,不為它所動,不為它所誘,這就叫做「格物」。我們想想,我們六根要被六塵所動搖,那裡還有智慧;沒有智慧,就迷惑了。要是有智慧,就不會被物欲所動搖,所以格物之後,才能致知。正知正見才能現前。這一個知就是智慧,本性裡面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為什麼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因為這是從格物裡面得來的。世間聰明才智,沒有格物的功夫,可見得這個「知」,即是佛法裡面講的覺照。就是這個功夫,『由致知而克明明德』,尤註說:「因覺照而回復本具真心。照耀天地之本能。」
        這就是我們的明德。在佛法裡面講恢復了本性,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孔夫子也做得到。為什麼他能做到?功夫路子正確!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誠意,由誠意而正心,所以才能明心見性,而後發揮全體大用。大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夫子所教誡的,就是菩薩道!後世人不如孔子,為什麼不如?不懂得格物兩個字怎麼講法。你看後來的大儒,將格物看作研究物質的道理,研究物理,變成現在的物質科學。完全用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去研究。觀察外面的境界,物象,那怎麼能見性呢?怎麼能得到真智慧呢?換句話說,怎麼能得到聖人的智慧?可見一個字錯解了,根本一錯,後面完全都錯了。那麼,格正物欲,古大德司馬光就是這個說法。他是宋朝的宰相,也是學佛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講法與佛法的講法沒有兩樣。
        『誠、明一致』,祖師在這一篇序文裡面,一開頭的兩句話,「聖賢之道唯誠與明」,就把這兩個字標出來了,誠、明要一致,這就成聖了。「誠」是定、是體;「明」是慧、是用。誠、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體、用不二,這才能證入。佛法裡面講證、講入,《華嚴經入法界品》說的不二就叫入。誠就是明、明就是誠,誠明不二。誠是體,明是作用。我們應當從那裡修起,要從「誠」字修起,誠了就會放光明。若要從「明」上修起,就不容易,相當之難。明瞭這個道理,可見得千經萬論,無量的法門都是叫我們修定,修定就是叫我們學誠。
        前清曾國藩先生解釋「誠」字,他的定義是心裡面沒有一念的時候叫做「誠」。動了一念就不誠了。心裡面一念不生,這是定。在佛法裡講叫做「三昧」現前。可見得儒家並不是不懂,他懂這個道理。可是現代人對這個字的真正意義,還有許多人不知道。說到「誠明」,都覺得我很誠心,以為自己心很誠;以為自己很明,看東西,大概不會看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還以為很誠了,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沒有顏回的反省功夫,沒有曾子、蘧伯玉每天檢點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過失還不知道,所以沒有成就。如果曉得自己的過失,天天改進自己的過失,幾時得到定、慧等用,誠、明一致的時候,我們就不知不覺轉凡成聖,證得聖果了。

~ 歡迎助印流通  功德無量 ~




台長: Duke - 渡客
人氣(2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誠敬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學佛得吉相的因素之一] 表法的禮拜供養齋戒
此分類上一篇:[禮佛] 不可身求安逸不禮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