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坑出現蛇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這樣的野地,本來就是長蟲的天堂。在長期的觀察中,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除了那條地頭蛇臭青母在蘿蔔坑出現的次數比較多,堪稱蛇族長青樹之外,其餘的蛇類,似乎是隨著蘿蔔坑的生態演替而消長,大部分的蛇類都只是曇花一現,就再也不曾現蹤。或許是因為環境改變,適者生存,不適者只好打包離開,總之,蘿蔔坑的蛇族種類繁多,但是每年遇到的,卻幾乎都是新面孔。
而今(2012)年迄今,蘿蔔坑只發現兩條蛇,首先出場的是條四十公分左右的花浪蛇,不過它被發現時已經往生,身上有兩處小傷口,蜀龍堅稱那是鄰居的狗下的毒口,因為被他的割草機割到的傷口一定不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花浪蛇往年已經出現過,卻以不幸的意外收場,所以,當然看傷口就知道囉!沒辦法,誰叫牠總是躲在草叢內,不知閃躲呢?
而第二條出現的蛇,可又是蘿蔔坑的新紀錄種了,而且出場的方式,與眾不同。
話說在3月23日,趕上「梅峰桃花緣」活動第一天,回到梅峰幫辛苦的同事們按個讚之後,下山途中轉進蘿蔔坑。難得鴨嫂與兩隻小鴨全員到齊,她們留在小屋週邊活動,達可獨自揹著相機,記錄這春天午後的蘿蔔坑。
來到園區東北角蓄水桶旁邊時,達可想起種在鐵絲網上攀爬的大葉馬兜鈴,今年,出現了第一朵花苞。正當走近鐵絲網,舉起相機對焦時,眼角瞄見頭頂上方十點鐘方向鐵絲圍籬的C型鋼槽內,有團不太尋常的東西蜷在那兒,那顏色……像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體積大得多,即使是兩隻非洲大蝸牛繾綣纏綿,也沒有那麼大個頭,難不成是一堆大蝸牛纏繞在一起玩4P、6P?
那一瞬間,腦子裡還在思忖著,兩隻腳卻早已憑著跑野外的直覺,自動向後退了兩步,在安全的距離外,定睛一看,果不其然,那是一團蜷曲的蛇軀,不見頭尾,像糾結的麻花,甚至於連捲了幾條蛇在裏面都是團謎。
若是高績效團隊的隊友在的話,這時候只要吆喝一下,一定會有人興奮地跑過來將這條酣眠的小蛇吵醒,驗明正身。奈何此時只有達可獨自一人,對於這土地公的使者,還是相當敬畏。偏偏又難忍心中的好奇,於是將手上的相機單腳架抽到最長,再伸長手臂,遠遠地站在安全距離外,用腳架輕輕碰觸牠的身軀。
碰一下,牠動了一下,真的是活的。
又碰一下,蜷曲的身體稍微展開一些。
毎碰一下,牠的身體就像吹氣球一樣,變長一點,變粗一點,看起來,似乎不是原先估量的小蛇。
此時想起應該讓小朋友認識一下新朋友,她們在梅峰的叔叔阿姨調教下,早已把蛇當成野地裡的小松鼠一般。
果不其然,一聽到「有蛇!」兩隻小鴨立刻奔跑過來,媽媽則是一如預期,留在原地,敬而遠之。
有兩隻小鴨助陣,三個人的膽子也大了一些,小朋友輪流用腳架碰那隻好脾氣的蛇,一直到牠終於受不了,探出頭來。這下身體總算是拉直了,天哪!這哪是小蛇,至少也有120公分以上吧!
仔細瞧瞧這條蛇,黃褐色的身體,背部有黑色的斑塊,光亮的鱗片看來很健康。
牠的特徵是那顆比脖子粗上兩倍的頭,
吐出蛇信的時候,顯露蛇類特有的邪惡感。
這條蛇時而拉直身體,時而扭曲擺動,表達牠對這三個大小人的不耐,可是好奇的小鴨還是不停地逗弄牠,直到牠終於忍不住從兩米高的鐵絲圍籬飛下地面,隱入草叢中。
我們花了幾秒鐘的時間才在草叢裡定位出牠的形體,維妙維肖的保護色已經將牠融入地面的枯葉中。
回家查閱資料,牠是大頭蛇,黃頷蛇科,據說是微毒,屬於樹棲型蛇類,怪不得會爬到那麼高的地方。
從那次起,每回經過大葉馬兜鈴,我都會抬頭看看那處大頭蛇曾經盤踞的寶座,不過就如之前邂逅的每條蛇一樣,從此之後不曾再見面。
下次遇到的,又會是那一位呢?
文章定位: